在被誉为“地球绿洲”的梵净山深处,生活着一种珍稀而神秘的灵长类动物——黔金丝猴。它们被誉为“地球独生子”,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近日,省林业局组织专家评审会,对省林科院精心编制的《黔金丝猴拯救保护规划(2025-2050年)》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审。来自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省林科院黔金丝猴拯救保护项目组、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单位的评审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规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规划》以黔金丝猴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为核心,以野外种群实现稳定、复壮直至解除濒危状态为目标,从黔金丝猴种群保护与扩散、种群救护及繁育、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宣传教育建设四大方面对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
会上,评审专家认为,《规划》的编写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同时,《规划》充分考虑了黔金丝猴的生态保护需求和实际管理情况,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规划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评审。省林科院将修改完善《规划》后进一步上报。
黔金丝猴属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在我国3种特有金丝猴中数量最少、栖息地最为狭窄,仅分布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并被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名录。
“近年来,我们联合省林科院、贵州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采用基因检测、‘天+空+地+人’等技术方法,完成了黔金丝猴本底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掌握了黔金丝猴的野外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环境、潜在威胁因子等信息。”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李海波表示,目前,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为850只左右,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 黔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和坚持。
202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黔金丝猴、楠木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省委、省政府坚定落实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作,黔金丝猴种群保护工程纳入《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贵州省“十四五”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中。
贵州各级各有关部门多次赴梵净山实地调研,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全面强化就地监测保护、迁地繁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交流合作,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各项工作高质量推进。
在栖息地保护方面,黔金丝猴栖息地区域建设有视频监控系统91套,按照公里网格法安装红外监测相机460余台,聘请140余名林管员,采取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和实地踏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黔金丝猴和其他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全天候监测,确保栖息地安全。
在救助救护方面,黔金丝猴主要生活栖息地区域设置有3个监测救护站,对监测发现离群、受伤需救助的黔金丝猴及其他野生动物开展救助。2020年以来,野外救助黔金丝猴4只、其他野生动物200余只。
为进一步优化黔金丝猴的生存环境,省林业局还支持开展了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自2021年以来,已经赎买黔金丝猴主要活动区人工商品林6181亩,并逐步开展林分改造,种植黔金丝猴喜食树种,增加黔金丝猴取食范围。
在迁地保护方面,2023年7月设立的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为黔金丝猴的迁地保护和繁育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2月,黔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更是被纳入国家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体系建设。
……
展望未来,黔金丝猴的拯救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以此次评审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强黔金丝猴就地保护、迁地繁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合作交流等工作,这意味着贵州对黔金丝猴拯救的保护工作又上新台阶,有利于提升梵净山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李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