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德宏

——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走进德宏全媒体采访见闻

作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从健 陈林/文 德宏融媒中心/图

丰收的喜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 杨帮庆 摄

古老的德昂族水鼓舞。杨帮庆 摄

万人狂欢。钱明富 摄

目瑙纵歌。张仁韬 摄

“一带一路”“七彩云南”国际双城山地自行车挑战暨中缅两国跨境双城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出发。 钱景泰 摄

“七彩云南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节”。杨帮庆 摄

《宜居之城——梁河》。 钱明富 摄

黄嘴河燕鸥。孙晓宏 摄

隆冬时节,记者横跨云贵高原,跨越1400多里,从贵州铜仁到祖国的西南边陲,参加《德宏团结报》创刊70周年暨“我在德宏样样好”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走进德宏全媒体采访活动。3天的活动中,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30家新闻媒体同仁,深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和梁河县采访,感受德宏自治州新时代发展脉搏、迷人风采。

未到德宏前,记者对德宏最有一点的印象,主要来自两条路。一条是堪与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滇缅公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络的运输线路,源源不断的抗战物资从这条通道运往抗战前线;一条是贯通东西的杭瑞高速公路,这条东起杭州,经过铜仁,西至德宏自治州瑞丽市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之日起,就成为支撑近3000公里沿线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来到德宏后,你会发现他的美实在太多了,有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有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有瑰丽绚烂的民族文化,有神秘壮美的自然风光,有静谧灵动的城市生活,有回味无穷的特色美食,更有欣欣向荣的发展气象……“彩云之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在德宏样样好。”的体会是触及心灵的。记者从三个维度,看德宏聚力“特色兴农、开放兴边、彰文兴旅”建支柱,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树标杆“三支柱一标杆”取得的新成效,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磅礴力量。

团结德宏,奏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强音”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汉、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为主的40多个民族繁衍生息的11526平方公里土地上。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德宏各族人民曾多次抵御外辱、戍边卫国,涌现出了刀安仁 、早乐东等民族英雄,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壮丽篇章。

赓续历史,德宏始终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建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罗志昌革命史实陈列室、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等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0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57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及11个主题公园(街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

“畹町”,这个名字寓意着“太阳当顶的地方”,它坐落在云南省德宏自治州瑞丽市。在“畹町”一座山顶上,一座庄重雄伟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矗立在那里。该馆是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以纪念在抗日战争期间响应祖国召唤,从南洋回国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的3200多名南侨机工而设立的主题馆。

“南侨机工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不惧艰险的艰苦奋斗精神,坚信中国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边疆各族人民永远拧成一股绳、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抗战信心。”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自建馆以来,纪念馆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利用基地丰富的历史事件、图片资料,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使教育基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团结是德宏各民族之间最显著的特征。早在1983年,德宏州就以自治州立法形式,将每年10月定为民族团结月,目前已连续组织开展了42个民族团结月活动。

多年来,德宏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全州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举全州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德宏样板。持续推进创建“7+N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自觉融入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建成边境县市固边稳边兴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打造芒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街区,创建“特色旅游促‘三交’的傣族古镇”“嵌入式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银井一村一校一站一景区一中心联盟式联创联建民族团结示范圈”“三台山德昂族直过区的千年跨越”“因鸟致富的石梯村”等一批品牌,形成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德宏经验”。

目前,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4名,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3个、示范单位2个、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县(市)全覆盖、示范单位342个、教育(实践、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17个,以示范引领不断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共识。

美丽德宏,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样板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呀碧波荡漾……”这首传唱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真实写照。

德宏之美,美在风景优美、生态优良。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德宏深深扎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坚定践行,边疆各族群众生态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砍树人变护林员、捕鸟人变鸟导游”的生态保护“石梯经验”和“矿山变青山、矿场变景区”的生态修复“回贤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多年来,德宏自治州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德宏实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美丽经济”,推动“美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省首批91张林业碳票在德宏颁发。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路子,德宏在巩固提升粮、糖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以竹子、咖啡、坚果、柠檬、油茶、核桃和番麻为代表的生物特色产业,扶持做大做强加工企业。目前,德宏的生物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21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2.3亩,农民人均生物特色产业收入达1051元,“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等一批知名品牌,打响了“德宏制造”的生态牌。

德宏着力做好“生态+”文章,围绕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科技服务等重点,凝心聚力打好生态产业“组合拳”,不断激活绿水青山富民效应和生态经济“乘数效应”,全州累计投入各类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金7.8亿元,聘用生态护林员3522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

深入推进绿美德宏建设,创建了9个国家级、113个省级森林乡村,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地9个。在全社会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全民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体系中,启动8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全覆盖建设提升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人人清扫家园”“人人植树”行动,推进绿美城乡建设,森林覆盖率达67.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46%。

作为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德宏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全国1/2的鸟类和全省1/3的高等植物物种在德宏都有发现。犀鸟、河燕鸥、天行长臂猿、云豹、菲氏叶猴等珍稀物种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品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彩鹮以及消失 90 余年的珍稀濒危鸟类黑腹蛇鹈再现德宏,盈江柳安植物在我国首次被记录。“云南芒市芒杏河中缅灰叶猴公益保护地”和“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天行长臂猿社区保护地”这两个案例入围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潜力案例。成功创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盈江县被命名为国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如今,“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已是德宏的新常态,绿色、干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在广泛参与共建共治中,共享生态“新”生活。

开放德宏,绣出新时代民富边稳新画卷

德宏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立足沿边、跨境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努力建成欣欣向荣的美好家园。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制村公路通畅率100%,在全省边境州市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州内各县(市)“一小时旅游圈”基本形成。芒市国际机场吞吐量位列全省前列,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12条省外直飞航线,昆明、版纳等4条省内航线,深圳、大连等5条经昆航线,曼德勒、仰光2条国际航线,2024年1月至11月旅客吞吐量242.4857万人次。大瑞铁路德宏段加快建设,德宏成为中缅经济走廊的门户枢纽。水利能源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以龙江、麻栗坝大型水库等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成为全省首个农村电气化州市。

实施休闲品牌打造工程。芒市黑河老坡、梁河县二古城、盈江县诗蜜瓦底等生态旅游线路和芒市河心场观猴、盈江犀鸟谷观鸟、盈江支那乡观猿等生态旅游产品取得新进展。芒市孔雀湖度假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高含金量国字号文旅品牌“零突破”。芒市出冬瓜村、瑞丽市姐勒村、梁河帮盖村获批第一批云南省金牌旅游村。瑞丽一寨两国、芒市仙佛洞、芒市勐焕银塔、大盈江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省级绿美景区标杆典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1月至11月,全州接待乡村旅游人数1065.0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8.62亿元。

实施“美食德宏”行动。打造瑞丽姐告“印度洋海鲜一条街”、陇川麓宛天街、盈江旧城周末街等一批美食街区,傣族古镇、勐巴娜西美食城、新玩厂等特色餐饮消费聚集区成为游客“必打卡”目的地。

“开放兴边”成效显著,率先在全国开展以大规模边贸为主的对外贸易,相继开放3个国家一类口岸、2个国家二类口岸、20条贸易通道;设立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德宏片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等8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沿边产业园建设率先取得突破,336家企业新落户沿边产业园区,其中龙头性、标志性、引领性企业12家,2023年全州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29亿元、增长9.1%,对缅贸易额居滇缅贸易的三分之二。“彰文兴旅”欣欣向荣,重塑“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德宏”金字招牌,打造美食、生态绿色、边境旅游“三张牌”等旅游新名片。

扛牢“卫国戍边”神圣职责,树立边疆治理现代化标杆。

承担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全国唯一试点,形成“德宏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德宏全面建成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筑牢从边到村、城、通道、境内外联防一体化“五道防线”,形成扛牢撑稳祖国西南安全防线的铜墙铁壁。

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瑞丽银井小学等一批国门学校接收“缅甸小小留学生”就读,瑞丽国门医院积极收治缅籍患者,加大对缅卫生防疫、农业技术、灾害救助等扶持力度,组织开展中缅文化、体育、智库等交流活动,扩大辐射影响,深化中缅“胞波”情谊,努力建设中缅命运共同体。

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支部建在卡点上,组织进到楼栋里,创建了国门党建、“红旗飘飘”工程、党建人心工程等一批德宏党建品牌。创新推进边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管理、网格群防避险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各族群众共同组建“禁毒联防队”“边境安全巡逻队”,先后涌现出“全国十大民间禁毒人士”金木玲、“全国十大法治新闻人物”排南相等一批守边护边先进典型。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这封回信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也吹拂进德宏各族儿女的心灵,激励着德宏各族儿女继续携手共进,用坚定行动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书写民族团结的精彩答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宏新篇章,让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更安全更美丽更富饶。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1-07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从健 陈林/文 德宏融媒中心/图 ——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走进德宏全媒体采访见闻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8564.html 1 记住德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