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大坪乡

发展生态产业 助力强村富民

作者:杨源

近年来,万山区大坪乡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行动,持续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促进群众增产增收,全力绘就强村富民壮美画卷,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太子参变“致富参”,鼓起群众“钱袋子”

初冬时节,正是中药材太子参种植的关键时期。近日,在黄花村的太子参种植基地内,务工群众在基地内分工协作,抢抓时机播种太子参,整地、施肥、下种、覆土等作业有条不紊,处处“参”机无限,描绘出一幅太子参种植“希望图”。

“我们种这个太子参,只要管理好,每亩产量在700至800公斤左右,主要销往凯里黄平大中药材市场。”黄花村太子参种植大户介绍道。黄花村于去年开始种植太子参,经过1年时间,太子参种植基地规模已从当初的100亩发展到如今的400余亩。

由于太子参种植简单、周期短,不仅经济效益高,带动务工能力也强,从种植、管理到采收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太子参产业的发展也为附近许多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能工作的岗位。

“我们年纪大,出不了远门,老板们来这里种太子参,我们就来给他们干活,一天就掏点沟沟、撒点种子,就可以得点工资补贴家用和生活费。”黄花村村民说道。

近年来,借助海拔高、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等优势,积极引导各村农户发展太子参种植,依托“基地+种植大户+农户”方式,大坪乡规模化种植太子参800余亩,全年可带动群众就近务工3000余人次,盘活了闲置土地,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为助推乡村振兴开出致富“良方”。

野果果变“金果果”,长出农业“新图景”

走进大坪乡苏湾村红果参种植基地,随处可见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红果参即将成熟进入采收期,丰收在望。

小小的红果参,虽长相不起眼,可全身都是宝,叶子可以泡茶喝,茎可以炖汤,果实还可以现采鲜吃,也可以深加工,药食同源的它带动了不少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最近我们主要开展红果参管护和采摘工作,我在基地里工作,工资80元一天,现在不用出门打工都有工资,还能就近照顾家里。”苏湾村村民申芝英高兴地说。

2019年以来,大坪乡通过引进贵州创兴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瓮岩村试点种植100亩红果参,苏湾村种植500余亩红果参,实现了产业发展有效益。2024年以来,大坪乡继续扩大红果参种植面积,从最初100余亩发展到1000余亩。

成片红果参的引入种植,不仅为土地添上了不同的色彩,更是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通过大力发展红果参种植,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增收幸福“新果路”。

家庭农场“牛”劲足,拓宽群众“致富路”

走进川硐村开宏牛场,牛场负责人李开林正在查看肉牛长势,占地3500平方米的养殖圈舍内的牛儿正在悠闲地吃草,每天与牛为伴,是李开林的工作常态。同时,为了让牛羊品质更高、养殖更生态,牛场还流转了土地种植玉米和饲草,进行种养循环,一步一个脚印让农场风生水起。

2018年,川硐村把肉牛产业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李开林在川硐村建起了养牛场,经过5年时间,养殖场面积扩大到3500平方米,年出栏肉牛达到1000余头。2024年,万山区出台了支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开宏牛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免费为开宏牛场提供玉米种子和牧草种植肥料,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牛场发展起来,村民吴银昌也在家门口找到活干,给牛喂草、打扫牛棚卫生每天就有150元的收入。现在吴银昌又给牛场种植玉米作为青储饲料,有了第二份收入。

“我种了150亩的玉米,玉米棒牛场自己卖,玉米秸秆按3毛5一斤进行回收,比自家种更划算。”川硐村村民吴银昌说道。目前,开弘牛场已带动当地13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1万元。

近年来,大坪乡立足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群众养牛传统基础,通过“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促进养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共培育家庭农场81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为乡村产业振兴、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注入新活力。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1-09 杨源 万山大坪乡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8686.html 1 发展生态产业 助力强村富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