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寒风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呼啸而过,然而,一座看似普通的厂房内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走进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只见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穿梭,好似一群灵动的舞者,以木屑、豆粉为“颜料”,借助高产优质袋料和液体菌种新技术,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的“画布”上,绘制出菌包生产的绚丽篇章。
“这老厂房,又活过来啦!”村民冉爱霞满脸笑意,手中熟练地整理着菌包。对她而言,能在家门口的菌包厂务工,这个寒冬也变得格外温暖。谁能想到,眼前这座热火朝天的工厂,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沉睡期”。
时间回溯到2020年,脱贫攻坚激战正酣,沿河经过深思熟虑,选中官舟镇马脑村,将黑木耳产业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由贵州森茂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黑木耳智能化菌包厂应运而生,规划占地84亩,迅速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神兵利器”。
彼时,铜仁创新帮扶模式,各区县纷纷伸出援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带着食用菌产业的“秘籍”奔赴而来,与梵天菌业公司、劲强生态农业公司携手森茂林业,在马脑村种下致富的“金种子”。一时间,加工厂里人来人往,年产菌包2000万袋,年产值高达4000多万元,成为带动当地脱贫的强劲“引擎”。
但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菌包厂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陷入了沉寂。曾经热闹非凡的车间,变得冷冷清清。不过,如何唤醒这座“沉睡的巨人”,让扶贫资产重焕生机,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心中的共同期盼。
转机出现在2023年8月。沿河成功招商,引进了福建漳州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拥有20多年食用菌产业经验的企业,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入驻官舟菌包厂。不仅如此,他们还新建了一条猪肚菇菌包生产线,为这座老旧厂房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为了实现企业与当地的深度融合,沿河积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从简单的资产转让,转变为携手共进的合作模式。政府投入大量政策性资金,让企业和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如今,走进智能化菌包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技术负责人滕建斌骄傲地说:“有了我们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渠道,再加上这里的资源,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盘活后的菌包厂,宛如重生的凤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产量大幅提升,年产量从850万棒跃升至1250万棒,年产值达3475万元,年利润661.84万元。村集体经济也跟着水涨船高,马脑村与和舟社区通过“公司 + 村集体经济 + 农户”的模式,分别获得10万、15万元的分红。
在带动就业方面,成效同样显著。目前,工厂已有60余名固定工人,工资稳定,满负荷生产后,预计年带动就业4万余人次。此外,“大循环 + 小循环”的运营模式,让农户利用闲置农房参与食用菌生产,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益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海容满怀憧憬地表示:“政府的支持和现成的资源,让我们更有底气扎根这里。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曾经闲置的菌包厂,正以全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