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宽阔整洁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田间地头产业蓬勃,家庭农场牛羊成群,一家家小作坊生意红火……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秀美画卷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马脑村的由来是因为村里的一座大山形似马脑,围绕在村周围,因此而得名。秀河线、沿榕高速、326国道、官石公路、沙枣公路、五条主要干线公路和德沿高速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
曾经的马脑村和沿河其他贫困村一样,产业结构单一,生产低效且交通落后,村民收入得不到保障,纷纷外出务工,村民们只能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近年来,马脑村聚焦“党建引领、产业示范、生态美丽、乡风文明、人才兴旺”,着力加强产业配套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出一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好、百姓富、民风淳”的和美示范村。目前,村内有精品水果、银杏、食用菌、特色黑山羊等产业,并与和舟社区联合开办超市,在镇村级集体经济公司统筹运营下,实现年增收42.27万元。
“马脑村牛肉干加工厂在1995年就开始做牛肉干,以本地黄牛肉加工而成,肉质细嫩,美味可口,主要分麻辣味和五香味。”该厂负责人冉波说,厂里有20个固定工人,忙的时候有30多人,工人最高工资能拿到5000多元,每年支出劳务费70多万元。目前正在扩建新厂房,厂房完工后将带动更多群众就业,下一步会生产牛肉方便面、牛肉辣椒罐头等,打造更多特色品牌产品。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4年,出身农村的冉茂红对发展农业情有独钟,“偷师”学成之后,辞去令人羡慕的安稳工作,决心返乡带领村民创业。
在官舟镇一个地名为高干子的地方,有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土地,村民常年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蔬菜之类,由于采用的是传统方法,亩收入2000元左右,不少村民戴着贫困的帽子。冉茂红和村里116户农户商议,决定成立马脑山种养业合作社。村民将土地统一流转承包给冉茂红发展葡萄产业,约定见收益后按期分红,这一做法得到村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
推翻田埂,平整土地,上百块小田土瞬间变成一块200多亩的大平地。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累计投入300余万元资金帮助其基地修建配套产业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增添了青年回乡创业的信心。
2017年在外务工的冉艳辞职回村,以小作坊形式生产豆腐干,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官舟豆腐干是土家人的传统美食,色香味别具一格,制作工艺独特,要经过筛豆、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浆、上箱、过卤、晾干、熏烤等10多道工序。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该厂每年的营业额有200多万元,真正发挥小作坊大产业的作用。为更规范化、多样化生产豆腐干产品,冉红艳加工房计划扩建,厂房建成后将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
随着一个个致富带头的不断涌现,马脑村的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跑出了“加速度”。
2021年,马脑村已纳入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的模式,建立银杏种植基地,这次流转的600亩土地涉及马脑村、吴家山村和官舟社区,预计在三年之后整片基地上的银杏树可全面投产,年解决务工1000余人次。随后,又通过“党组织+公司+村集体+脱贫户”的组织方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马脑村盘活蛋鸡场,占地25.2亩,养殖蛋鸡8万羽,转变了集体从“空壳”到月收入100万元,年产值1200万元,让农业产业发展之花在马脑村越开越红。
为整合全村食用菌产业,2023年投资500万元用于盘活黑木耳加工厂及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年生产食用菌菌棒1650万棒,可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为村集体带来100万元收益,带动周边1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
为进一步盘活资源,马脑村在现有农业资源基础上,依托现有产业基地,进一步深化水果产业开发利用,建成马脑村生态旅游水上乐园,以村特色水果产业为亮点,打造草莓采摘、葡萄园游玩等特色亮点项目,进一步拓宽产业链条,将资源效益最大化,带动群众将大山里的资源变为致富的好产业。
基层治理显成效。马脑村党支部共有36名中共党员。为全面落实好村级各项工作,马脑村强化理论学习,从改变群众思想入手,不断革新党员同志思想,提升能力本领,系统学习各项工作政策及工作原则,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截至目前,马脑村走访群众4200余户次,召开家庭会、群众会、院坝会等累计50余次,为群众办理实事350余件,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实际问题80余件。2023年荣获“全县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马脑村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哭嫁是马脑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哥嫂、姐妹、叔伯、陪客、媒人、梳头、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
打溜子是马脑当地的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马脑村原手工艺发达,以编织蓑衣与手搓绳、编斗篷闻名乡里,形式多样,质量牢靠,深受周边村民好评。同时还有插腊园故居,因一棵巨大的插蜡树而得名,左边是古枫树,传说它的倒影在印江的一个鱼塘里。马脑村内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与传承,生生不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马脑人自强不息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