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与新年

作者:任恩多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

旧一岁的守望,已在袅袅绕绕烟火气里实现。

新一年的展望,又在熙熙攘攘奋进路上启程。

乙巳蛇年春节——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正在中国人的祭祖拜年、烟花爆竹中悄然而过。

不论身在天南地北何处,赶回家吃年夜饭的似箭归心,总可以渺千山暮雪、万水涌浪。千百年来,“回家过年”一直是国人心中最热切的期盼,寄托了人伦情感、乡愁情谊、家国情怀,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更为追求美好生活赋予持久的精神力量。

上下五千“年”

春节习俗在远古时代即有雏形,与农业生产和自然周期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已出现有记载的春节习俗活动。当时春节习俗逐渐萌芽,先民通过祭祀等活动祈求丰收、驱邪避灾,傩祭、立桃梗等习俗即是对自然和神灵敬畏之情的反映。祭祀天地祖先也在此阶段成为春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畏和对来年丰收的期盼,赋予春节习俗活动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功利性。先民学会观察天文现象,逐渐掌握了历法和节气的规律,并把傩祭固定在腊月,饮食自然成为系列活动的一大主题。《诗经·豳风·七月》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表明春节期间饮酒庆祝,祈求长寿成风。先民为总结春华秋实展望丰收平安,最主要的是维持部落框架、社会结构而总结出春节习俗活动并加以推广,开始通过全民性的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凝聚持续发展的力量和促进多民族的融合。

汉魏时期,春节习俗逐渐定型,成为华夏文明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此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并被固定称名为 “正旦”“元日” 等,时间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更使其有了固定的历法依据。春节期间的朝会仪式中,皇帝也接受百官祝贺成例。王廷的重视,推动春节习俗在民间广泛传承和发展,贴门神、挂桃符等过年的习俗逐渐流行起来。

关于年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先民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威胁。这种叫“年”的猛兽,捕百兽为食,冬天山中食物缺乏,便闯入村庄猎食人畜。人与“年”斗了很多年,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遂在自家门上挂出红色的桃木板,在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再次闯进村庄时,被此场景和震响吓得仓皇逃回深山,再不敢出。为纪念大胜,贴春联、挂灯笼、燃爆竹等春节内容就慢慢衍生出来。

唐宋时期,春节习俗达到繁荣阶段,呈现出创新和发展的特点。此间,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春节习俗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春节氛围更加浓厚,人们开始注重节日的娱乐性,庆祝活动增多;元宵节也成为春节重要节日,自上而下都热衷于观灯、猜灯谜等。人们在除夕之夜“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守岁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对新年的期盼,也反映了对家庭团圆的重视。与此同时,拜年习俗也逐渐普及,人们在春节期间相互拜年,表达祝福。拜年方式多样,除了登门拜访,还有写书信、送礼物等。

除夕来自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先民在新年前一天以击鼓驱逐“疫疬”,“除夕”节令由此而来。

关于“除夕”,也有远古传说:“夕”是凶恶妖怪,为祸人间。百姓求助于神明,灶王爷上禀天庭,一名叫“年”的少年神仙在腊月三十晚下凡除掉“夕”凶。从此,人间便把这一晚叫“除夕”,并燃爆竹以示纪念。

除夕通常被称为大年三十,但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二十九。但不论如何,都是阴历年的末尾。腊月为农历小月,大年三十就会“缺席”。从今年往后推四年,连续5年都没有大年三十,大年二十九即为除夕。

新桃换旧符

从傩祭、立桃梗到贴门神、挂桃符再到观灯、猜灯谜等,春节习俗的演变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后汉书·礼仪志》介绍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到五代时期,桃符上开始出现吉利词句的联语,代替了神名。宋时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人题桃符志喜,对所题词不满意,即挥毫书写“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此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专家认为该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开国,在除夕夜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副。“题桃符”从此变成张贴春联,一夜之间便由官廷豪门推广到了千门万户。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发现有一屠户家因没钱买纸而未贴春联时,命人取来纸墨,当即挥毫为其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到清时,桃符完成向迎新春联的演进,成为今天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样子——春联已成为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共同的年俗。

作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地域广泛到哪里有华人(侨)哪里就有春节。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孕育了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等多民族共同的春节印记,也孕育了贴春联、挂灯笼、燃爆竹等多民族共同的年节活动。在这片辽阔、富饶、祥和的土地上,山水之间,也孕育了不尽相同的春节习俗。

铜仁市总人口约450万人,聚居着汉、苗、侗、土家、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75%。经过多年持续挖掘推介,石阡说春、德江炸龙、寨英滚龙和思南花甜粑等充满年味的地方年俗文化声名远扬。有以特色文化魅力广为人知的,也有因时代发展而式微得连当地人都遗忘的。

早些年,在思南农村,有的村寨还传续着春节求雨的仪式。当地有“艺”在身的人,根据上一年雨水情况推测新一年的雨水,若有旱情征兆,则只身带着斗篷和香纸烛到田间地头祷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沿河板场镇边远乡村,早些年贫穷落后,部分村寨有元宵节“薅菜”习俗:入夜,孩子们乘黑到别人家地里挖萝卜、掰白菜带回家。菜地主人家不只不生气,反是被偷得越多越高兴。菜被偷了,一是庄稼品质得到肯定;二是有“明中去暗中来”的暗喻。

而在毗邻板场镇的官舟镇,早些年人烟稀少,房宅周边易见蛇虫,甚至还流传着猛兽豺狼出没街头的故事。为趋吉避害,主人家安排孩子们用绳子系住烂鞋子拖行房子周围,一人在前面拖着走,其他孩子在后面以烂鞋子为目标,或拿棍子打或燃鞭炮炸,这种仪式名为“印毛虫”。老式民房,不论是木结构还是砖混结构甚至砖结构,都习惯在房屋周围留道通行,被称作阳沟。因为阳沟的存在,仪式很容易完成,至于效果,也大抵是有的吧。

在一些年俗活动悄然消失之外,还有一些年味美食,“藏在深闺人未识”。

说起思南美食,花甜粑、红糖麦粑很有一批忠实粉丝。但说起思南千层粉,知道的人就不会太多。

千层粉,是思南鹦鹉溪镇石阶水村年节必备食物。制作千层粉往往要从清早忙到天黑,时间跟米量相关。20斤米可做出来50层,每层约一斤。蒸熟的千层粉出锅后,先放一两天,待其自然冷透。然后切成四四方方的块状,置于净水中泡好,可存放到年中。食用时,捞出来清洗干净,从层面切下去,煮熟后自然分成一根一根的粉丝。

千层粉也被当地人叫做“牵肠粉”——有一个故事说,以前居住在乌江沿岸的百姓,多靠走船为生。过完春节,驾长们又得开始走船。有个新婚不久的年轻驾长沉迷新生活,厌倦了危险的走船,拒绝外出。而不出船,怎么生活?妻子为他做了千层粉,“这碗粉有一千层,每一层都连着我的心。吃了这碗粉,上滩的时候会有无穷的力气,我在家等着你!”

在妻子“郎去走船上陡滩,情妹在家心难安,采朵红花头上戴,妹等郎哥把家还”的歌声中,驾长吃完粉,深情回应:“吃了这碗‘牵肠粉’,我一定平安归来!”

驾长出门带着船夫们上了船,从此每一次走船都平平安安。

在舞阳河畔,同样深藏着一种很容易打破常识的年节美食——手工玉米粉。

大龙开发区鲢鱼塘村狮子口组的手工玉米粉条,俗称苞谷粉条,与常见的玉米粉有着明显区别——始终晶莹。最早见于清朝康熙年间史料,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狮子口代加工苞谷粉条,从餐桌上支援万山汞矿发展、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一时名声大噪。

改革开放东风吹来,狮子口村民纷纷找到更好的生计。先浸泡玉米半年、再打出淀粉制作、然后晾晒干,生产期长达200天、资金周转期太长的苞谷粉条慢慢式微。再后来,随着外出务工潮兴起,青壮劳动力外出,这门手艺,一度差点断了传承,近几年才开始慢慢重现市场。苞谷粉条色泽明亮、柔绵嫩滑,味道鲜美,吃一碗,难免生出“相见恨晚”之感。

辞旧岁入新年

“求雨”不再,是必然。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求雨曾给予庄稼人深耕田土的充足信心。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思南大水网工程布局不仅稳定供应人畜饮水,还支持灌溉系统扩大覆盖面。再者,人工降雨易操作见效快。

“薅菜”不再,是必然。偷菜盛行那些年,农村劳力再怎么辛苦都挣不到钱,田土多的好过,田土少的难过。现如今,社会上挣钱机会多,家家户户都能找到自家的发展路子。就算是孤寡老人家里,也是政府兜底,不愁肉蛋不愁油米。

“印毛虫”不再,是必然。城镇化引领乡村人群迅速迁移,城镇规模扩大,便于在提高管理服务效益和水平的同时,降低相应成本,为大势所趋。城镇中,很难再看到蛇虫了;村寨里,蛇虫也绝少再进民宅。至于豺狼等猛兽,都已远遁越来越苍翠的森林深处。

有的民俗活动,很可能一经退出春节视野,就再也不会回来。而有的再回来时,已是新模样。

早些年,铜仁乡镇村寨多有大族大户自家或组织乡邻一起跳花灯戏或舞龙舞狮的,出发点都是图个过年闹热为人们送祝福、送吉祥。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异变出强索演出费或瓜果酒水等物资的行为,甚至出现过演出队伍索费不成拥堵大门口影响生产生活秩序闹出矛盾纠纷的情况。因不得人心,那以后很多地方的春节自发活动戛然而止。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随着各村各寨建设发展一年胜过一年,春节里消失多年的自发活动多起来。

在铜仁主城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里,丰富的年节活动走俏网络,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游玩,主打一个文旅市场“你呼我应”,双向奔赴。而在相对偏远的地方,村村寨寨自娱自乐的“村晚”活动,主打热热闹闹过欢乐幸福年。

万山丹都街道挞扒洞社区舞龙灯,“龙”是各式各样、长短有别,但舞龙队员都是一色的兴高采烈,欢乐之情溢于言表。群众纷纷放下手机、离开牌桌捧场喝彩助威,生动地翻涌着浓浓乡愁和乡邻情谊。

在江口太平镇云舍村,传统年节活动“亮龙”再现,500多名村民舞动长近600米的154栋长龙,把以传统文化为荣、以团结奋进为荣、以再创辉煌为荣的精气神展示得淋漓尽致。“亮龙”制作老手艺人物色徒弟的急迫心情,让年轻一辈更加懂得了“年”与“家乡”的含义。

乡村年节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决定于外出人员纷纷返乡回家过年。

中华民族的过年情节,贯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18年前的一首歌,至今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在网络上“火”一波——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 家里总有年夜饭……

家乡,始终是魂牵梦绕的港湾。

家乡有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有小学同学中学同学等朋友,还有一棵在外面怎么找都找不到的树,有一座在外面怎么找都找不到的桥,以及那一口井、那一座山和从山谷处升起的那一轮月亮。

祖国幅员辽阔,所以就算在本省、本市甚至本县工作生活,每个人回家过年都像一场远行。眼看着腊月到底,除夕夜近,即将启程的游子,最担心的事是什么?

是雨雪凝冻等恶劣天气。

五千年前,腊、正交接,天寒地冻,山河冰封,“藏”字凸显。先民农牧活动暂难继续,只得关门避寒,为开春耕种、采摘、狩猎养壮身体。彼时选择吉日,思虑因素局限于减少对农牧活动的影响,确保繁衍生息。至于交流走动甚至大规模迁徙,已超出时代背景。

五千年后,村村寨寨的道路都通达北京,每个城市的道路也都通达各个游子的家乡。归程中遭遇下雪、凝冻,一家老老小小的心都会被揪起。老祖宗决定的这个传承了世世代代的春节节点,就像是蓄意安排的,让游子在进屋之前,先接受一场敲打或是锤炼,以调整好心态,站到久别的亲人面前。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如今交通便利,一离家就是远游,一出门就是千里,父母牵挂游子,游子同样如是。

飞黄腾达的,不回家展示展示,岂不是衣锦夜行,如鲠在喉?当面问一问父母:“我是你们的骄傲吗?”好个意气风发。

差强人意的,不回家报个平安,岂不是落后于人,授人以柄?当面问计于父母:“姜还是老的辣,帮我指个路?”也算沉稳厚重。

徒游异乡的,不回家好好充电,岂不是黯然认输,更让父母焦虑?回到家里,听父母的劝,该成家的成家、该回来做事的回来做事。在部分父母心里,膝下承欢超过其他的一切,包括面子、票子……

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始终带着人民创造着更美好的生活,始终让每个新年都胜过旧岁。

上世纪90年代,春节期间,孩童的耍物是拆零的爆竹,一支旅月笛(窜天猴)要珍藏很久才舍得放,喝一瓶小香槟饮料更是奢望。

这个年,孩童的耍物是一大堆手持的、摆置的烟花和有扔不完的小金鱼(砸砸炮),还被大人时常提醒少喝饮料少吃饼干少吃糖。

为什么春节节点可能面临诸多不便,但却没人诟病老祖宗最初的选择?

“祖德流芳”,是每一辈人对先辈创下的基业,饱含的感恩感激之情。

家国天下的情怀,或许也根源于此。

了解近百年祖国历史的每一个人,都会对“家国天下”有深切触动,并勃发奋进的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2-07 任恩多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9668.html 1 旧岁与新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