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杖,扶君过黔东

——简评《阅读铜仁》

作者:龙丽红

一直喜欢宋人僧志南这首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无边的新春美景里,游人以杖助力,沐春风,迎春雨,心随春往,情随春牵。

这其中,一把“杖”,是实境里的工具,“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与作者同构一幅读者看得见的,春风春雨普渡大地的写意图画;一把“杖”,又是心境里的桥梁,“平生杖履经行处,杳在云烟仿佛间”,连接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同醉那杏花雨、杨柳风所营造的清丽春光。

杖,是借力,也是引导。以之为循,能行更远的路,能看更美的景,能悟更多的思,能悦更多的心。

我眼前,也有这样一把亦实亦虚的“杖”,名叫《阅读铜仁》。

实,是它的文字。全书分为五个主题单元:梵净灵山、两江挹翠、武陵炊烟、黔东烽火、古韵铜仁。近25万字的篇幅,收录了从汉代司马迁开始至当代作家学者的128位作者的125篇作品。抓住了很多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与亮点;涵盖了铜仁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荟萃了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与典籍文献;就像一座迷你版的大观园,在精致与生动中,使铜仁的山水风情与文脉流衍得到了较为全面而又直观地呈现。

虚,是它的意境。该书就像一棵纵贯两千年的文化树,有古、今的主干,有述、评的横柯,冠幅虽不算很大,却尽显其繁茂。葳蕤的枝头,沉甸甸地挂着铜仁重大历史事件、铜仁名人贤士行迹、铜仁多彩民俗风情等人文硕果,日月星同璨,文史哲不分。仰,可观其万千气象;俯,可察其源远根深。既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与可读性,又具有很高的思想性与学术性,兼得历史与现代之美、文化与思想之品、情感与想象之纷。

这把“杖”所指引的目的地铜仁,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腹地,以其地理位置别称“黔东”,是贵州省的东大门。

铜仁历史悠久。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两河口、碧江区方田坝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那磨光的石斧、夹砂的陶片,默默地实证着远古时期的人类在这里的开疆拓土。

铜仁风光旖旎。以梵净山为界,西边的乌江北入长江,东边的锦江北入长江的支流沅江。有峗峨之山,有荡潏之水,有两川汇流翠日浮烟的静好,也有层涛急峡船影出没的惊心,盘郁奇险,风物迷人。

自秦而汉,而唐,而宋,铜仁就像一块璞玉静卧青山绿水之间,以边地的身份,挥洒那一抹“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悠闲。

历史巨网在元朝时为铜仁捕出三尊铜范,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宗会合于此,开启民智培育民风,历明清而今,文化甘霖润泽了黔东青山绿水七百余年。而铜仁的名字也经历了由“铜人”向“铜仁”的嬗变——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长官司”,89年后,政事更迭,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名“铜仁长官司”,铜仁至此定名。“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亦要由“人”来体现,从“人”到“仁”,是认识的深入,是文化的进步,是思想的提升。

随之而来的,则是加快了国家化发展进程。从最初的蛮夷长官司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铜仁府130年间,铜仁各民族的融合与去边地化历史得到了凸显。现今铜仁的版图包括了贵州开省八府中的四府(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乌罗府),成为了贵州最早启动国家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地区。

这是怎样的一块宝地!

一山两江,构造了铜仁的地理格局;山高水长,也铸造了铜仁的人文精神。“壁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的梵净山,“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不谢之花开在四时,长生之景辉映八节,山连四府,囊括天地万有,“与国运俱隆”,在造化中赐予铜仁丰富的物产与宜人的风景。

得乌江、锦江及其支流之利,那脉动的水网,连接起铜仁蛛丝般的路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把山货运出去,把盐铁运进来,把民风播出去,把文化润进来……在历史的经纬中,织出富有区域特色的社会文化结构,托举起铜仁经济发展的繁荣与兴盛。

而与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进程相应的,是人才的崛起。明清至今,铜仁人才辈出,人文蔚兴,远有田秋、李渭……近有周逸群、旷继勋……黔东群贤,为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有这样得之自然的山水,有这样得之淬炼的人文,黔东铜仁怎会不令人游目骋怀,记忆犹新?怎能没有一把“杖”,助力人们,把铜仁的山水踏遍,把铜仁的人文识遍?

因此,我热切地向本土的读者推荐《阅读铜仁》,以期大家既身在山中也能识得山之面目,知所从来;我热切地向外地的朋友推荐《阅读铜仁》,以期大家即便卧游也能情牵梵天净土,欣然规往。因为,此书汲古润今,在多姿的笔墨里丰富地潜藏着铜仁一方弥足珍贵的地域记忆;以文化城,在有限的篇幅里极致地展示着黔东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参与创造的活色生香的地域风情。让读者能够以之为杖,骋怀这桃源深处的神秘之境,沿着历史脉络揽胜,在文字中见证黔东变迁,直观感受这座仁义之城所承载的自然胜景与人文内蕴。

打开它,你会看到一些熟悉的作者,你会恍然,哦,他们的足迹在铜仁留下了印鉴。这是亲切。你也会看到一些陌生的名字,你会讶异,哦,这世界有这么多志趣相投的人。这是欣喜。人人眼中有景,个个下笔如神。但文字的烟火,文字的风景,文字的江湖,读之,品之,悟之,味再浓,意再美,情再足,那也终究是别人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文为杖,扶君过黔,到底是希望你能由虚入实,“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踏上黔东这块热土,在两江之滨走一走,在梵净山上留一留,感受属于你自己的杏花春雨的桃源铜仁!

高山流水,见赏知音;梵天净土,静候嘉人。那还等什么?跟着书走吧,现在就出发——阅读铜仁!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2-14 龙丽红 ——简评《阅读铜仁》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59964.html 1 以文为杖,扶君过黔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