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双碳”战略不断深入,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潜力持续释放,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新趋势。
近年来,大龙开发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新型工业化主攻方向,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节能降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成效凸显,园区企业追“新”逐“绿”的生动场景不断涌现,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步伐稳健有力。
走进园区红星电子生产车间,看见物料运输车来回穿梭,机械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拆解、溶解、沉淀、分离、冶炼等工序,一派开足马力忙生产的热闹景象。
“正极材料厂不合格的原料、边角废料和拆解后的废旧锂电池等都是我们生产的黄金原料,公司可以通过自主研发的‘无机除杂工艺’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将无关金属元素剔除,保留镍钴锰锂等有价金属,再通过调配占比,制备成镍钴锰三元复合氢氧化物和电池级碳酸锂等产品,重新应用于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琦介绍道,“目前,公司已具备年处理12000吨废旧锂电池及材料和年产6000吨三元复合氧化物的生产能力,镍钴锰回收率超98%,锂的回收率达95%以上。”
据了解,红星电子是一家专注于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废旧动力锂电池及废料的回收储存、拆卸拆解和再生利用,以及含镍钴锰锂材料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落户发展以来,该公司就深耕锂电池材料再生利用研究和产业化,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持续提高废旧锂电池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推动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循环产业链闭环,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国家绿色工厂等荣誉,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第四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白名单企业。
今年1月,由红星电子投资建设的废旧锂电池再生利用生产线建设项目获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审批公示。据介绍,该项目计划投资4.3亿元,主要建设年产回收处理4.39万吨废旧锂电池再生利用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出16321吨三元黑粉及10000吨磷酸铁锂黑粉,同时,年产出元明粉36416吨、电池级碳酸锂5250吨、镍钴锰三元复合氢氧化物10000吨、磷酸三钠16077吨、硫酸亚铁11119吨。
同样位于大龙开发区园区的中伟循环是国内少数、贵州首家获得国家工信部“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双重资质的综合回收企业。一直以来,该公司坚持以“产业生态化”为引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不断建强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团队,有效破解废旧电池回收拆解效率低、精细度差、易混入杂质、金属回收率低等难题,现已建成“电池拆解-梯次利用/破碎分解-综合回收再生”的全流程生产体系。
“我们在回收工艺、镍钴锂收率、溯源管控等方面均达到国家循环再生标准,再生的镍钴原料厂内循环直接匹配前驱体生产,碳酸锂供应给下游正极材料客户,建立起综合性的全流程产业闭环的服务体系。”中伟铜仁(上市主体)产业基地总经理陈大方表示,2024年,在“产业生态化”战略引领下,中伟循环回收业务持续发力,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产线全面达产达效,全年处理退役电池当量超5万吨,减少碳排放约20万吨。
进入2025年,中伟循环再次向废旧动力电池材料综合循环及梯次利用领域“加码”,计划投资3.15亿元实施镍金属绿色智能精炼项目,建设镍精炼车间、仓库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20000吨镍精炼产能,项目建成投用后,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年缴纳税收1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00余人。同时,拟变更废旧锂电池综合回收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内容,计划建设5000t/a三元电池包拆解线1条,100MWh梯次利用整装线1条,10000t/a废旧三元正极片破碎线1条,10000t/a废旧磷酸铁锂正极片破碎线1条,10000t/a单体电池拆解线1条,20000t/a电池黑粉前提锂生产线1条,10000t/a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1条,项目扩建提能后,将有效调整生产车间布局,增加产业发展规模,构建起具有公司特色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如今的大龙开发区,在中伟股份、汇成新材料、凯金新能源、中科星城、嘉尚新能源、红星电子、贵州能矿、百思特、星茂新材料等优质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已形成以正极材料及原辅料、负极材料、综合回收利用于一体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循环产业链,以高纯硫酸锰、镍钴锰三元前驱体、锰酸锂、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等为核心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呈现出主导产业明晰、首位产业突显、纵向成链、横向成群、领跑行业的集群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