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德江县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和省委深化党建引领基层基础“强双基”部署要求,不断向基层聚力、朝基础聚焦,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强基固本,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减负、强村富民行动增收、“3+N”结对联系机制提质、等级序列拓渠、“排队抓尾”优考……一个个创新机制、一条条务实举措,正加速转化、有效落实,助推全县基层党组织提质增效。
强队伍、激活力 头雁领航群雁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强不强,要靠领头羊。
德江县建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多形式组织培训,提升履职能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的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头雁”效应持续彰显。
通过县级轮训、推荐调训及外出观摩学习等方式,不断厚实理论功底,使村级党组织书记的思维视野全面拓宽。去年以来,组织村级党组织书记参加省、市、县级培训9期,133名村干部参加学历提升行动,选派14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跟岗学习,谋划74个经验转化项目。
举办“书记讲给书记听”比武活动,组织村级党组织书记现场看、相互比、集中验,在互学互鉴中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综合素养,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头雁领航”风帆劲,“群雁高飞”齐振翅。在一批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带领下,一个个先进党组织、一名名先锋党员不断涌现,在工作中冲锋在前、勇于担当。
初心赴使命,行动践诺言。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活动,教育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服务群众建新功。2024年以来,培树身边榜样723人,设置党员示范岗800余个,组织4836名在职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572场次,破解发展难题459个,办理民生实事856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德江县不断拓宽选人视野,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及时吸纳优秀青年人才向党组织靠拢。2024年以来,新发展党员286名,其中农村党员159名,储备农村入党积极分子625名,党员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在党的组织生活中,深化运用流动党员“1+2+N”“2+1”结对联系机制,落实“线上推学、线下参学、联系帮学、上门送学”等措施,让流动党员切身感受“组织就在身边”。 清事务、明权责 轻装上阵强赋能
村级阵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德江县出台《德江县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村级组织悬挂标牌标识目录,采取“逐一过筛”的方式,集中整治村级组织挂牌不规范问题。
“之前来一个部门检查就要求挂一个牌子,党群服务中心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牌子,最多的时候有38块。现在好了,五花八门的牌子少了,我们也有更多精力投身村级发展。”谈起规范村级挂牌,高山镇铁汞坝社区党支部书记彭朝俊感受颇深。
清的是牌子,减的是负担,明的是责任。牌子摘掉后,上级部门不合理的考核指标被删减,重复繁琐的工作被合并,村里报送的材料、承担的事务相应减少,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干事创业。
不仅如此,德江县还以健全完善乡镇权责清单为抓手,坚持高效、务实、管用原则,不断优化行政职能和阵地办公布局,提级改造组织阵地,实现办公场所一室多用、多室合用,让村干部有发挥才干的“天地”。
“我们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一共有10人,多亏组织关心拨付专项党费,把闲置村小学改造成村办公楼,还开辟了一小块‘菜园子’,干部们工作、生活都有了进一步保障。”龙泉乡牧羊岭村党支部书记张桥感叹。
彼时,牧羊岭村因党组织凝聚力不强、班子队伍较为软散等问题,被乡党委明确为“后进村”。经过精准施策、对症下药,该村变为“后劲村”,正焕发新活力。
群众事情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逐村规范提升便民服务,村“两委”干部现场办公,为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尤其在老百姓关心的养老、医疗等民生实事上实现全程代办、一次办好,真正把村级阵地建成服务党员群众的“大家园”。
“我以前来办事,牌子眼花缭乱,办公室太多,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人。现在敞亮多了,一眼就能看到便民服务站,想办的事一次性就能办好!”平原镇坳田村村民董伟由衷地感慨。
兴产业、促增收 集体经济路子宽
在这欣欣向荣的春天,放眼德江大地,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忙碌的场景传递着信心与活力,劳动的忙碌劲、奋斗的热乎气,升腾着追梦人的激情与期盼。
走进枫香溪镇双坝村,“哒哒哒”的缝纫机运作声此起彼伏,装领、拼缝、锁边、熨烫、质检……几十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村民唐荣笑着说:“我们都是按件计工,多劳多得,只要每天肯踏实做,每个月也能拿到3000多块钱的工资,在家门口就有这样的稳定收入,又能兼顾老人小孩,我很知足。”
曾经贫困落后的双坝村,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村,得益于德江县深入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
德江县以“强村富民”三年行动为引领,围绕“一主两辅”产业布局,开展“七个提升行动”,大力拓展强村富民公司、工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带动就业创业,村集体家底越来越厚实,群众腰包也越来越鼓!
截至目前,全县成立强村富民公司22家,经营性收入9000余万元,分红600万元;打造强村富民工坊53家,经营性收入达1亿元,集体经济增收547万元。
同时,探索群众多元化增收渠道,采取工资性收入抓劳务输出、经营性收入抓产业带动、转移性收入抓政策补贴、财产性收入抓集体分红的方式,组织劳务输出26.3万人,投入农业产业发展资金3.92亿元,发放惠农补贴39463.8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
坐落乌江河畔的共和镇焕河村,村貌整洁、景色秀丽,好一幅美丽的传统乡村画卷。这个原本在大山深处无人问津的小村落,如今成了人们争相参观的“热景点”。
喜人变化,归功于一批新农人的回归。德江县聚焦发挥人才服务保障乡村振兴职能作用,鼓励引导各方面人才融入乡村建设,大力挖掘田专家、土秀才、新农人,持续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组建网络人士联谊会,打造新媒体人才基地,大力发展新媒体直播带货,推行“云上赶集”,助力“德货出山”。
德江新媒体人才团队通过“云上赶集”“山货直播”助农增收等做法,获中央媒体关注,入选组织人事报党建工作案例,入列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并获二等奖,一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头,德江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聚焦打赢“十四五”收官战,激情满怀、奋勇前行,在强组织、固根本、涌活力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