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耕机来回作业,把林下“铁”土刨松;麻农们搬筐覆土,为天麻种子送去“沃肥”……机声隆隆与欢声笑语,奏响了“春回大地农事忙”的第一乐章。
在德江县高山镇高山社区天麻种植基地内,近20名当地群众利用“筐”栽的方式下种天麻,这种“筐子”种植天麻,正是这两年当地继袋装下种、掘土栽培种植后探索而出的仿野生天麻无性繁殖种植新方法。
“农业发展,良种固根基,良法促提质增产。”陕西宝鸡人李双喜,因一场与年轻小伙吴斌(高山麻农)的生意往来,让他与高山结缘,成为了高山镇有名的天麻种植大户。
早年间,李双喜走的是培育密环菌的道路,而密环菌与天麻又是营养共生关系,意味着天麻的正常生长 ,必须要有密环菌陪伴,才能正常生长。正是因为这种关系,麻农吴斌每次都需要大量购买密环菌来种植天麻,使得李双喜与吴斌的往来很频繁。
年纪不大,却充满了干劲,这让李双喜很是感慨,接触得越来越多,让他对这个年轻小伙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看到了吴斌的发展窘境。
“技术不成熟,资金链缺乏,这是吴斌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双喜笑着说,也正是看到了吴斌的干劲,让他有了来高山镇试一试的心态,可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四年。
四年间,他与吴斌一起发展天麻产业,一起改良密环菌培养技术,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先后前往湖南、河南等地参观学习经验,不断地创新天麻仿野生种植方法,天麻的产量和品质逐步上升,在市场上有着不错的回馈,这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筐”栽便是他们前往河南学习时,结合掘土栽培种植进一步探索而出的新方法。
“‘筐’栽仿野生种植目前主要还是试种。”李双喜介绍,毕竟这是一种全新的种植方式,虽然我们信心很足,但还是要统筹兼顾,利用已有的方法再种一点,用数据来比对,让群众看到它的好处。
正如李双喜所言,现今的高山镇麻农,尤其是在基地上班的当地村民,对他们更是信任感满满。在基地上班的曾召中、冉隆超除了在基地就业外,还自种了500多平方米的天麻,而他们所种植的方法正是“筐”栽。
“我们之所以如此有信心地推广这种种植技术,主要还是年前已经试验过一次。”德江县高山镇天麻专班负责人冉隆胜介绍,经过试验,他们发现把密环菌和木材、河沙、木屑放在筐里经过人工控温后,密环菌能更好地生长,这时再将天麻种子和密环菌包放入筐中,可以大大缩短天麻的生长周期,进一步提高单产。
天麻是农业大县德江的一项特色农产品,不论是以往的掘土栽培,还是其他的仿野生种植方式,为天麻提供营养的灭环菌含量有限,使得每一窝天麻的产量不稳定。而“筐”栽就突破了这样的尴尬局面,在菌包提供营养的基础上,再利用筐中培育的灭环菌为天麻生长提供二次保障,让每一颗天麻种子都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使得种植天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现在推行的种植良法,很受农户们欢迎,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冉隆胜介绍,今年该镇的目标任务是24万平方米。其中,有性繁殖是5万平方米、无性繁殖是10.2万平方米,散户滚动发展了 8.8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无性繁殖下种的面积在6.5万平方米左右,估计在3月底清明节前,能超出10.2 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