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早晨,久雨初晴,一丝薄雾在新兴产业园安置点西面山腰盘旋流连;东面的天幕上,彩霞满天,给整齐美观的一栋栋安置楼披上了一件绚烂外衣。
早上8点半,前脚刚踏进办公室,廖局长后脚也进了安置服务中心——他在安置服务中心没有单独的办公桌,习惯性地站在几张办公桌之间的公共区域分配工作任务。任务压头。他说。在中午下班前要带走年度重点工作报告;下午有一个市级督查组来安置区督查,在督查组到达前,按照上面要求的格式,及时完成书面汇报材料。接着从上衣兜掏出手机,补充道,我马上通过微信给你传来汇报模板……
中午留在办公室加班,临时委托同事从管委会食堂带来盒饭。果不其然,下午1点20分左右,同事们尚处于休息状态,督查组已悄然抵达安置区社区办公室,我的汇报材料也在督察组抵达安置点广场前的一分钟里堪堪完成!
我的工作单位铜仁高新区生态移民局诞生于“十三五”时期的2017年,专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搬迁安置、后续扶持工作。办公室所在新兴产业园安置区占地近20万平方,原计划征用的1号地块土地因征地拆迁补偿方案一直未谈妥,高新区管委会不得已转而补征安置点现在的3号地块土地,其时离搬迁入住时间仅一年半,工程建设起步已滞后,后期建设工期非常紧张。
2019年4月,管委会决定将局办公室直接下沉设在安置区。
期间,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因为工程进度滞后,领导准备启动追责程序,把游局长和陈常务局长叫去谈话。前几天党工委管委会主持的现场调度会,刚明确24小时三班倒赶工期。恰逢那些天一直下雨,局长和常务局长亲自通宵达旦值守。第二天一早,二人刚躺上长条椅补瞌睡,就被电话吵醒,叫去市里。连回家换衣的时间都没有,只拧开水龙头胡乱擦一把脸就急匆匆赶去。两人一身泥巴,两眼通红,特别是年长的常务局长,头发花白,胡子拉碴,明显刚熬过夜。这情形让领导心里明白了大半,忙泡了两杯热茶让他们休息一下。最后问了一下工程推进情况,有了底,反勉励他们要把握好工作节奏,莫搞坏身体;送走两位时,再不提追责一事。
每周有一篇宣传报道任务,我对此习以为常,没什么更高的质量要求。每周的工作日,忙时就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偶闲下来就看着办公室人进人出在办事,厕所漏水,下水道堵塞,门锁坏了……或到安置点转两圈,看能否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向提前联系好的拜访对象所在赶去的路上,看见崭新大楼下到处有小孩玩耍,有坐在椅子上做手工的妇女,聊天的老人……悠闲,幸福,满足。我也萌生过写一写移民生活的念头。
上周的新闻稿,实在没找到素材,廖局长又在催任务。想着他掌控全盘,手里或有可写的素材,问他却回答得干脆,编了微信发过来说没有:
第一条:没有,你自己去收集。写一个系列集,每周一个。去采访搬迁群众,不同的类型,居家的,车间务工的,外出打工的,自己开店创业的,公益性岗位的……,连续编写二至三个月,年底的时候我们印一个合集,你觉得怎么样?
临了,又补充:包括服务群众的移民局,街道的第一支书,都可以写!
第三条:好,你认可了我们就干。
督查工作已结束,廖局长也回到办公室,恰好有一个记者来安置点采风,到办公室来要材料。就把记者介绍给他。局长是云南大理人,军校毕业,营长退役,责任心强,口才极佳,搭上话后,不顾迎检之后的疲劳,面带微笑,滔滔不绝,全面介绍了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时期的搬迁大局和新兴产业园安置点情况,并由衷感慨说,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就,放之四海,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可以为了自己的老百姓,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广大农村低收入群体,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安置区,并一次性完全解决他们拎包入住的安全住房;配套学校、医院,解决就学就医;修路建厂,解决就业;通水通电,环境宜居!每年安排后续扶持资金,满足搬迁群众融入和向好的追求。这是唐代的士大夫,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博大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什么是光?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国策,就是光,沐浴着一处处欣欣向荣的安置区所接纳的来自跨区域千千万万的搬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