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舌尖上的春日社饭与文化传承

作者:何玉琳 黄雪芬

在碧江区,社饭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它不只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承载了千百年来碧江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的灿烂瑰宝。

春日清晨,阳光洒满碧江区坝黄镇白果村。村民欧晓英吹着和暖春风,挎着竹篮穿梭在田间地垄,寻找制作社饭的关键食材——蒿菜。“清明前后摘的蒿菜又嫩又香,用它做出的社饭味道最好。”

吮吸了春雨滋润的蒿菜长得格外青翠,欧晓英俯身在田间,手法娴熟地采摘着蒿菜最鲜嫩的部分。采摘好后,她来到河沟边,在清澈的溪流中仔细清洗,蒿菜的阵阵清香散逸而出。不过,要想保留蒿菜独特的风味,还需经过切碎、揉压,挤出蒿菜中的苦水。“切好后要再清洗,把苦汁去除,然后慢慢焙干,再和肉一起炒。”

蒿菜搭配野葱,赋予社饭最本真的清香,再加上腊肉的咸香,几种简单的食材相互融合,碰撞出独具风味的味蕾记忆。

说起社饭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春社日”祭祀土地神的传统。汉代以后,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每逢社日,人们便以社饭、社酒祭祀社神。在碧江,社饭与当地“挂社”习俗紧密相连。光绪年间《铜仁府志》记载:“三月前后数日,剪白纸标,挂祖墓上,谓之挂社。若服未阙者,先于挂社扫墓,以野蔬和饭祀之,谓之社饭。” 这一仪式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

正因如此,每逢清明前夕,碧江群众不约而同上山采摘蒿菜、挖野葱,炒出腊肉浓厚的油脂做成社饭,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追思。

对于有着几十年社饭制作经验的欧晓英来说,这些看似繁琐的工序早已驾轻就熟。“炒好的腊肉、蒿菜、野葱、大蒜和糯米、粘米混合在一起,蒸出来的社饭才美味。”

蒿菜嫩绿,野葱飘香。随着灶火燃起,一锅社饭在热气腾腾中慢慢散发出独特的山野气息。欧晓英与邻里分工协作,从采蒿菜、挖野葱到蒸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仪式感。刚出锅的社饭,蒿菜的清香与腊肉的脂香完美交融,被大家誉为“春天的味道”。

“我们从小就跟着家里老人学做社饭,社饭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对老一辈技艺和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每年清明前后,大家都会做社饭吃。”欧晓英说。

如今,社饭被赋予了很多意义。社饭的香气里蕴含着村民对土地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祭祀仪礼到日常美食,这道融合自然馈赠与生活智慧的传统美食,正以全新的姿态滋养着每一个碧江人的心灵,成为大家共同守护的文化符号。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3-26 何玉琳 黄雪芬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1407.html 1 碧江:舌尖上的春日社饭与文化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