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绿色+”培育新质生产力

作者:唐芳

近年来,大龙开发区以“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为引领,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2024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公告,公示了9个“无废园区”全国典型案例,大龙开发区以“循环经济+多元共治+智慧管理”无废园区模式作为贵州省唯一入选该名录。

循环经济为绿色转型添续新动能

大龙开发区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推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推动新型功能材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汇成新材料采用“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循环”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块硫化锰渣,如何变身为知名电池的制作材料?汇成新材料萃取车间给出了答案。

经过公司自主研发的直接纯化工艺,硫化锰渣中的镍、钴、锰等有价金属被提取出来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生产原料,而“吃干榨尽”后的废渣,也被运往水泥厂作为生产材料,真正实现了锰渣资源“变废为宝”和产业循环发展。

10多年来,汇成新材料以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科学培养创新中坚力量。2021年3月,该公司自主设计建设的利用硫化锰渣制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材料生产线正式投产,该生产线也被锰行业认定为“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渣制备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线”。现每天可处理硫化锰渣约200吨,产出约20吨锰金属量和1吨镍钴金属量,生产过程中,可降低原料成本22%、降低用电消耗90%、降低耗水量50%。

技术创新为企业培育竞争优势

当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和重要战略性资源,其价值创造将引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红星锰业始终将科技创新、资源循环、环境友好和产品结构调整融合,持续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3年3月,红星锰业5G智慧工厂项目动工建设,同年9月投入试运行。建成的“5G全连接智控中心”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能耗、设备状态、产品溯源等关键数据,还会对数据异常的设备及时报警,为设备维护与应急处突争取时间,升级5G技术后,企业每年节省光缆安装与维护费用近100万元,进一步提高产能产量,加快企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科技创新能力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企业竞争主动权、占领未来制高点的大门。红星电子始终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如今钴镍锰的回收率达到98%以上,锂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2024年,该公司开展研发项目12个,研发费用1143万元,占营收比重的3.3%左右。

要素保障为企业绘就绿色新画卷

完善园区周边基础设施“硬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也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龙开发区坚持“产业项目落在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配套到哪里”的原则,根据园区企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精心布局,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园区企业集中联网供热,减少用水和废水排放量,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条件,以创新驱动园区企业“转型升级”。

2019年1月27日,乌江水电开发大龙分公司成为贵州首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投运的火电厂。近年来,持续紧盯能源高质量发展,围绕支撑新能源发展、环保改造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攻关,为大龙开发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保障。

超低排放改造后,该公司每立方米排放的废气里,二氧化硫排放含量从原来近400毫克降至35毫克以下;氮氧化物排放含量从原来近100毫克降至50毫克以下;烟尘含量从原来的30毫克降至10毫克以下,发电机组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显著降低。

该公司作为园区供电供蒸汽“大户”,解决就业600余人,陆续给园区红星电子、汇成新材料等12家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及建材企业供给蒸汽,2024年发电量达30.58亿千瓦时,全年供热量达183.63万吉焦。

提升产业发展综合要素保障,大龙开发区持续在路上。2024年,大龙开发区2号主干道建成通车,220kV大龙东(胜利)变电站投入运营……逐步补齐园区配套短板。

大龙开发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一个个绿色企业遍地开花,一家家绿色工厂竞相涌现,一条条绿色链条逐步完善,刻录下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的足迹。

大龙开发区将继续围绕“双碳”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做好绿色发展践行者,绘就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发展崭新画卷。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3-27 唐芳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1425.html 1 大龙:“绿色+”培育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