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的壮阔画卷中,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革命的参与者,更是建设的奉献者。离退休老干部不仅承载着个人奋斗的荣光,更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赵云波,1926年12月出生于吉林永吉县,现居江口县。这位百岁老人,是一名拥有78年党龄的老党员。
烽火岁月:忠诚与信仰的淬炼
1946年1月,赵云波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一三二师三九六团指导员、一四四师四三二团三营营长。1946年3月,“四平战役”打响,他火线入党,投身这场激烈的战斗。据他回忆,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47天,战士们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拿下70多个镇,最终取得胜利。1948年9月,“三大战役”的关键之战“辽沈战役”爆发,中共中央从全国战局出发,决定将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此时担任一三二师三九六团指导员的赵云波毅然决然加入战斗,经过52天的浴血奋战,取得辉煌胜利。随后,他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他们的部队仅一人负伤,以极小代价取得胜利,荣立一等功,获得军功章。
在烽火岁月中,军功章不仅见证了他的战功,更淬炼了他一心为民的初心。在艰难的行军途中,他和战友们始终不忘将党的温暖带给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在齐齐哈尔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面对缺衣少食的群众,战士们离开时将自己的军装全部留给了村民。
解放战争期间,面对生死考验,他常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和人民战斗到底。”
建设年代:奉献与担当的底色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扎根”。随着战线不断南移,赵云波离故乡越来越远。1958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他从部队转业至贵州铜仁,担任铜仁地区建工局副局长。期间,他主持修建了铜仁老电影院、百货大楼、地委招待所、西门大桥、铜仁师专等建筑,为地方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机关党建工作中,他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通过思想引领和制度约束提升党员管理效率,推动机关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升级。
1963年,赵云波到江口县任职,先后担任县监委副书记、县经委主任、县直机关工委书记等职,为江口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1984年4月,他从县直机关党委离休。虽然职务退了,但初心未改,赵云波始终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继续发挥余热。离休后,他多次为青少年讲述革命历史,强调“红色基因永不能丢”,并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活动。
离而不休:余热生辉的坚守
“党员身份永不退休”。离休后的赵云波依然保持着“工作状态”。2021年4月,95岁高龄的他作为“五老”志愿者,积极参与铜仁市“四史三情宣讲行·志愿五老颂党恩”活动,与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宣讲团,走进县委组织部“道德讲堂”,为全县组工干部讲述亲身革命经历,带领大家重温红色历史。离休后,他通过口述历史、撰写回忆录、开展红色讲座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感受历史的温度。依托关工委平台,他累计授课300余场。
2015年9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际,由中共江口县委党史研究室牵头、县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协助编纂的《岁月留痕——江口县老干部回忆录》出版发行。这部抢救历史、激励后人的重要史册,赵云波是作者之一。
家风传承:精神火炬的代代相传
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在赵云波老人家中,电视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厚厚一沓报纸,包括《人民日报》《贵州日报》《铜仁日报》等。他告诉笔者,虽然退休了,但仍坚持政治学习,每天读报、准时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党员,国家的事情必须关心。”
2025年1月,临近年关,他积极参加江口县老干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为城市发展、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建言献策,继续心系群众、奉献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和平时期的基层工作、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红色基因哺育的良好家风,让赵云波经常教育子女:“不要做坏人,要做有良心的人。”2025年,即将满一百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每当谈起战火纷飞的岁月,老人总是语重心长地说:“人不能忘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要牢记党的恩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