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牛山”到“幸福山”

——新华社与石阡的十年山海交响

作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巧丽

巍巍武陵山,见证着一场跨越十年的深情帮扶;潺潺龙川河,流淌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动力。

自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安排新华社定点帮扶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以来,这座曾深陷贫困的革命老区,在新华社的倾力支持下,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跨越。十年来,新华社以“石阡所需”为导向,以“新华社所能”为依托,通过“宣介文章”“结合文章”“社会援助”“消费帮扶”四大抓手,为石阡擘画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现代版山居图。

擦亮红色名片,传播时代强音

石阡县是省级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在此留下血染的史诗。新华社立足自身作为党的新闻舆论重镇的独特优势,将石阡的红色文化与国家叙事紧密结合,通过全媒体传播、红色资源挖掘、品牌活动策划,让这座深藏武陵山的小城走向全国视野。

发挥独特优势,做好宣介文章——红色文化“破圈”传播。

困牛山红军战士跳崖壮举,是石阡最悲壮的红色记忆。新华社以“红军长征在石阡90周年”为契机,通过“钟华论”等王牌栏目,将困牛山战斗精神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宏大叙事中。

例如,2021年《读懂你的样子——献给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文,以困牛山案例诠释共产党员“爱人民”的最高境界,引发广泛共鸣。此外,新华社策划“沿着红色足迹”大型采访活动,联动6家中央媒体推出数十篇报道,推动石阡红色文化从“地方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

为赓续红色血脉,新华社协调全国顶尖资源,打造困牛山红色教育基地。2024年,高10.16米的“困牛山百壮士”雕塑落成,象征红军跳崖的忠诚与信念;红军广场、纪念碑与题词长廊构成红色地标群,成为全国党性教育的新阵地。同年9月,全国第489所红军小学——困牛山红军学校正式开学,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其授牌仪式,标志着红色基因在下一代中扎根。

从《浴血困牛山》红色电影的热映,到“纪念红军长征在石阡90周年”文艺晚会的盛大举办,新华社通过影视、文艺、报道等多维度传播,全媒体矩阵讲好“石阡故事”,将石阡的红色精神与生态资源、温泉文化相结合,塑造“诗与远方”的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年均增长超30%。

做好结合文章,红色引领与乡村全面振兴同频共振

新华社始终紧扣乡村全面振兴与红色传承两大主题,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教育赋能,探索出一条“红色精神驱动绿色发展”的特色路径。

——依托困牛山红色IP,石阡发展“红色研学+生态旅游”产业。2024年,新华社协调建设红军学校、红色广场等设施,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产业链,惠及农户超千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以“中国苔茶之乡”品牌为依托,推动茶旅融合,石阡苔茶通过新华社渠道进入全国市场,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针对乡村教育短板,新华社引入“云上图书室”、智能教学设备等资源。例如,本庄镇乐桥小学获捐“班班通”设备和橡胶篮球场,学生立定跳远成绩提升15%;汪河小学新建“星辰大海”主题运动场,惠及7000余村民。2022年以来,累计协调160万元改善7所村级小学设施,捐赠146万元运动装备,惠及1200余名学生。

——通过举办“用好困牛山资源加强党性教育”座谈会,邀请中央党校等50名专家研讨,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困牛山村党支部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发展集体经济,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成为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

汇聚多方力量,共建和美乡村

新华社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动员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形成“政府主导、央媒搭台、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模式。

协调希沃、美团、拼多多等企业,为乡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例如,乐桥小学获赠“云上图书室”、智能平板和体育设施;美团捐建汪河小学塑胶篮球场,5天建成750平方米高标准场地。2023年,仅本庄镇7所小学便获赠价值146万元的秋冬运动装备,惠及1200名学生。

推动“红军小学”建设,困牛山红军学校总投资2471.75万元,可容纳500名学生,成为革命老区教育振兴的标志性工程。此外,协调天安门广场国旗捐赠至红军学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感。

打通产销链条,激活县域经济

消费帮扶是新华社助力石阡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通过订单采购、平台搭建、品牌塑造,让“山货”变“尖货”,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订单直采助农增收。2024年,困牛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向新华社总部直供菜籽油、红米等农产品超6万元;黑滩河天然矿泉水作为新华社会务用水长期供应,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自2023年9月以来,累计采购石阡农特产品440万元,惠及60余家本地企业。

——电商平台拓宽销路。依托石阡电商云仓中心,200余种产品通过新华社渠道销往全国。2024年,云仓发货量超9000件,销售额达260万元,冰糖大蒜、红薯粉等“土特产”成为爆款。

——品牌打造提升附加值。推动“石阡苔茶”申报地理标志,通过新华社全媒体宣传提升品牌溢价。黄水粑、袖珍菇等产品借力“消费帮扶专列”进入一线城市,单价提升30%以上。

十年帮扶路,万里山海情。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从红色热土到产业高地,新华社以“脚力”丈量民情,以“笔力”书写担当,以“资源”激活希望。

如今的石阡,困牛山雕塑巍然矗立,红军书声琅琅回荡,苔茶香飘四海,百姓笑靥如花。这份跨越山海的帮扶情谊,不仅成就了石阡的蝶变,更诠释了“央媒担当”与“老区精神”交相辉映的时代篇章。未来,新华社将继续与石阡携手,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更多“春天里的故事”。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3-31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巧丽 ——新华社与石阡的十年山海交响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1543.html 1 从“困牛山”到“幸福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