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需下“绣花功夫”

作者:李桃红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福祉的“最初一公里”,其运转效能不仅决定着政策执行成效,更直接承载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铜仁市以“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为抓手,推动文山会海“瘦身”、考核指标“精减”、干部待遇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将减负做深做实,需坚持下足“绣花功夫”。

为基层减负,既要在数字上做“减法”,更要在效能上做“加法”。中央多次强调,基层减负要“减少不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杜绝过度留痕”。铜仁市积极响应,2024年删除报送台账、印发文件等冗余指标267条,精减率达50%。然而,数字上的“减法”并不等同于治理效能的“加法”,要警惕“细则过细”“标准僵化”等问题,也要注意以“线上留痕”替代“线下检查”等“指尖形式主义”反弹,避免让减负工作陷入“形式翻新”的怪圈。

为基层减负,既要看到权责失衡的“症结”,还要破除制度衔接的不畅。减负难深化的症结,在于基层权责失衡的长期矛盾。如有区县制定《乡镇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但社区干部仍需承接党建、创文、治安等“一对多”任务,“万能居委会”现象恐难立即根治。还要警惕以“创新考核”名义变相加压,若不能从机制上破解“权小责大”“激励缺失”难题,减负终将是“治标难治本”。

深化基层减负,要从“减事务”转向“增效能”,努力构建“减负—赋能—增效”的闭环模式。要以数字化赋能,打破“数据孤岛”,让技术真正为基层工作“松绑”。还要创新考核机制,从“痕迹管理”变“实绩说话”,将群众满意度、产业发展实效纳入考核核心,弱化台账报表权重,以服务实效替代“材料竞赛”,让考核回归“为民服务”本质。还应注意,为基层减负绝不是“单打独斗”,而需要凝聚政府、市场、社会之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多方联动”。

归根结底,为基层减负的终点是“民心所向”,绝非一蹴而就的“运动式整治”,当会议从“数量压缩”转向“质量提升”,考核从“痕迹至上”转向“实绩为王”,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聚力干事”,减负方能释放治理乘数效应。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03 李桃红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1651.html 1 为基层减负需下“绣花功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