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锐涛 王显 邓旭) 近年来,德江县积极探索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及业态,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眼下,正值鲜食玉米种植的黄金时节,德江县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连日来,在煎茶镇毛田坝村和川岩坝区的田野上,机器穿梭、开沟铺管、敷设地膜、种粒投放,一派热火朝天景象。据了解,相较于普通玉米,鲜食玉米口感鲜甜、营养丰富,可直接蒸煮食用,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煎茶镇种植大户王显桥兴奋地说,今年他按照订单农业进行种植生产,销售有保障,加上省农科院和省农业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选择的玉米品种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对今年发展鲜食玉米非常有信心。
去年,煎茶镇为进一步了解鲜食玉米市场前景,组织人员前往广西横县实地考察、深入研判,发现其周期短、见效快、需求大。回来后,在当地先通过试点种植,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后,于今年开始大规模订单种植,采取接茬种植与错峰上市的方式,并与本地加工厂进行合作,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与销售渠道。
同时,在长堡镇东山村,村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抗旱营养球(块)”技术,将健壮的玉米秧苗精准植入垄间,确保每一株玉米都有充足的生长空间,最大限度提升单产效益。
目前,德江县与省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优良品种(金彩糯2020)和全链条技术指导。同时,建立起“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每公斤1.4元兜底价锁定万余亩鲜穗,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企业建设的冷链中心可实现鲜穗24小时预冷、48小时分拣发货,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商超,有效降低种植户的市场风险,保障收益。
市级科技特派员王海蓉告诉笔者,今年德江县鲜食玉米种植是大面积的推广,采用的都是3+2模式,玉米的行距是40厘米,窝距是20厘米,豆子与豆子之间是30厘米,豆子与玉米之间是60厘米的行距,按这个标准来推行全县鲜食玉米的种植模式,不仅会提升鲜食玉米产量,更会大大提升种植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今年德江县共种植鲜食玉米2.5万余亩。鲜食玉米的发展,对完善全县农业产业链、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