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抹茶邂逅广州陈皮:在“慢文化”中重启人生

——《云在江口》书影分享会在穗举行

作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红

4月12日,“当贵州抹茶遇到广州陈皮——‘慢文化’作家山峰《云在江口》书影分享会”在广州举行。

作家、导演山峰携其小说及同名电影《云在江口》亮相,与广州读者、影迷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重启人生。

抹茶与陈皮:跨越山海的文化碰撞

铜仁作为“中国抹茶之都”,近年来以欧盟标准打造高品质抹茶,产品远销全球43个国家,成为中国茶文化“出海”的代表。而广州陈皮作为岭南传统药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时光沉淀的智慧。分享会上,山峰以“抹茶与陈皮”为引,提出“慢文化”不仅是地域特色的交融,更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他表示:“抹茶的清冽与陈皮的甘醇,恰似人生不同阶段的况味——前者是青春的探索,后者是岁月的沉淀。”

电影《云在江口》改编自山峰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都市青年在梵净山邂逅神秘女孩“抹茶”,共同探寻自然与心灵秘境的故事。影片以梵净山的壮丽风光为背景,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电影于2023年5月全国公映,2024年11月荣获第二十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

作为首部在梵净山核心区取景拍摄的电影,《云在江口》将这座被誉为“天空之城”的名山拍得清新轻盈,将贵州的古朴清幽、空灵梦幻展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出一个如诗如画的“自然氧吧”,吸引着人们走出都市,去往有云的地方,拥抱满眼绿意,在纯净大自然中陶冶风物之美。山峰分享创作初衷时提道:“梵净山的灵气教会我们‘慢下来’,在自然中重新发现生命的节奏。”

慢文化:都市人的心灵解药

活动现场,茶道师净慈现场制作抹茶,山峰与读者探讨了“慢文化”的当代意义。他认为,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导致人们与自然、与自我逐渐疏离,而贵州抹茶产业与广州陈皮文化的共同点在于“时间的力量”——抹茶需经历遮阴栽培、石磨研磨的精细工艺,陈皮则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陈化,两者皆是“慢工出细活”的产物。这种“慢”并非停滞,而是对品质与深度的追求。

有读者提问如何将“慢文化”融入都市生活,山峰以《云在江口》中的台词回应:“人生的答案或许不在‘追赶’中,而在‘驻足’时。就像抹茶与陈皮的相遇,需要时间的成全。”

书影联动:从文字到影像的文化传递

此次分享会还设置了同名小说朗诵环节。知名唱作人吴欢现场演唱电影推广曲《梵净山抹茶之恋》并朗诵小说片段。山峰透露,小说与电影虽共享同一世界观,但文字更注重内心独白,而影像则强化了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例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鸽子花”既是爱情信物,也隐喻着对纯净生活的向往。活动现场,不少读者表示,通过书影联动,他们不仅感受到梵净山的自然之美,更体会到“慢文化”对心灵的滋养。

当贵州抹茶与广州陈皮在“慢文化”的语境下相遇,这场跨越地域与媒介的对话,不仅为都市人提供了重启人生的灵感,也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开辟了新路径。正如广东润元兴创始人刘江山所言:“真正的文化传承,在于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无论是抹茶的创新应用,还是陈皮的时间哲学,都在提醒我们:慢,即是快。”

此次活动是“与自己和解·慢文化疗愈之旅”系列活动的首站,该系列活动由知名公益阅读品牌“山峰的书房”联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深圳市大鹏新区半岛艺术中心等联合发起,通过观影悦读、品茗听雨等形式先后在广州正林堂、深圳合子、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等地推出。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17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红 ——《云在江口》书影分享会在穗举行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250.html 1 贵州抹茶邂逅广州陈皮:在“慢文化”中重启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