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铜仁市“德江音乐时光”“印江村戏”“松桃村晚”等文化品牌,以群众性文体活动为载体,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以“活态传承”激活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既需敬畏历史根脉,更需创新表达形式。德江音乐时光以“百姓舞台”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直播形式结合,不仅保留了山歌、民谣等本土音乐元素,还创新设置“周赛+月赛+年赛”阶梯式赛制,以高额奖金激励全民参与,让传统音乐从乡野走向大众视野。而印江村戏则以非遗为魂,将傩戏、马马灯等民俗艺术融入竞技舞台,通过“村级排练、乡镇组队、县城展演”三级联动,让濒临失传的“老戏”焕发新生。松桃村晚开创“村村PK赛”模式,以接龙祈福、苗族花鼓等非遗为核心,让非遗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推动传统节庆变身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
以“文旅融合”释放经济动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正是对“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打响‘旅居梵净山’品牌”?德江音乐时光通过“音乐+文旅+消费”模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活动不仅带动德江牛肉干、石阡苔茶等农特产品线上销售,还与石阡县推出“兄弟县”游客互惠政策,实现两地景区门票互通折扣,形成跨区域文旅消费闭环。松桃村晚以“文化破壁”激活全域旅游,每周六晚不同村镇轮番PK,如寨英镇滚龙艺术数字化展演、甘龙镇千年傩戏现代演绎,形成常态化文化IP。印江村戏通过“文化搭台、商贸唱戏”,在擂台赛现场设置非遗市集,展销土家刺绣、竹编工艺品等特色商品,既让传统技艺成为“流动的文化风景”,又以“非遗+消费”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价值引领”培育文明新风。德江音乐时光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通过赛事传递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印江村戏以“孝道文化”“家风传承”为主题,编排《安席》《木黄酒魂》《中国美》《鸣角三声报福来》等节目,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松桃村晚则构建“文化共治”新生态,村民自编自导节目占比达92%,如响水洞村苗歌对唱《赞宝润》讲述社区共建故事,长桌宴、千人苗迪等环节强化邻里互动,形成“文化搭台、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环。
当非遗技艺成为移风易俗的载体,当传统节庆变身文明倡导的舞台,文化便超越了娱乐功能,成为培育时代新风、凝聚精神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