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惠民,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眼下,站在海拔千米的洋溪镇蒋家坝茶叶园区,山风轻拂,举目四望,漫山茶树郁郁葱葱,三三两两茶农置身其间采摘茶叶……
洋溪镇地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双重管辖区域,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等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辖区森林覆盖率达8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洋溪镇优质的茶叶生长环境。洋溪镇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目前已有成龄茶园1.5万余亩,先后获得“贵州最美茶乡”“贵州重点产茶乡镇”等荣誉。2024年,该镇坚持“种管加销”一体化推进全镇茶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辖区14家大中小茶企(作坊),强化粗茶加工、茶园管护,全力提高茶青下树率,每年可生产各类干茶112万余斤,茶产业综合产值3500万元,带动茶农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茶产业已成为洋溪镇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绿色银行’。今年,我镇将通过管护茶园1.5万亩,发展抹茶600亩,以‘红绿’双轮驱动推进全镇茶产业发展,提升‘印江茶乡’实力。”洋溪镇主要负责人说。
茶产业只是洋溪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全力培育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洋溪镇素有“印江粮仓”美名。该镇稻米种植历史悠久,产区气候、土壤条件优越,生产出的“洋溪贡米”品质优良,深受欢迎。
近年来,洋溪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优化“洋溪贡米”种植品种,提升大米品质,全面推进大米产业发展,持续擦亮“洋溪贡米”名片,夯实“印江粮仓”基础。目前,该镇通过“稻油轮作”发展水稻1.3万亩,大米产业综合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新黔、双龙等8个村400多户群众增收。
站在位于山岔村叶家坡组的山岔林场山桐子种植示范基地,拇指粗般长势喜人的山桐子树苗迎风而立。
山岔林场这片山桐子基地,是一个让洋溪镇引以为傲的亮点——这里是全县唯一一个优质山桐子采穗圃基地。
今年,洋溪镇联合市林科院向省科技厅争取资金100多万元,在山岔林场选中集中连片的500亩土地创新建设优质山桐子采穗圃基地。基地精心选育了30多个适合印江环境、产量高且抗病性好的优质山桐子品种,作为下一步全县山桐子嫁接的接穗采穗圃。
在推进采穗圃基地建设中,该镇采取“以短养长、以种代管、以种促长”的方式,在确保山桐子种植质量和管护质量的同时,遴选实力较强的家庭农场在基地中套种大豆、花生等矮秆作物,解决山桐子种下到产生收益阶段的管护难点。据测算,洋溪镇优质山桐子采穗圃基地成园投产后,每年能为2万亩(约84万株)雄株山桐子嫁接提供优质雌株接穗。
2024年以来,洋溪镇以“强村富民”行动为抓手,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镇强村富民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家庭林场+农户”模式发展山桐子产业6500亩,由镇“强村富民”公司统一按高标准种植山桐子,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组织群众盘活闲置土地,农户通过提供土地和参与种植山桐子获益,以实现山桐子产业发展多元化助农增收。
在洋溪镇持续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前胡、罗汉果、黄精、辣椒等绿色产业也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