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纵深推进乡风文明工作上,从“建章立制、积极宣传、示范引领、村民自治”等方面,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推进、坚决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新格局。
完善机制 唱响乡风文明“主题曲”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及时调整、充实、深化移风易俗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有人抓、能抓好。同时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商讨解决办法。激励创新工作举措,推进工作有效开展。
各乡镇(街道)要按季度报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提炼工作推进中的经验典型,并进行宣传。对做得好的,进行推广复制,做得不够全面的,进行查缺补漏。
同时全面推进婚丧移风易俗工作。各乡镇(街道)将婚丧移风易俗作为治理重点,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倡导不操办除婚丧外的其他酒席,控制办酒规模和宴席标准。倡导治丧时间县城区不超过3天、农村不超过4天,减轻群众负担,倡导酒席用自助餐的方式进行。
“一场事务以20桌客人计算,至少可以节约4000到6000元,主要是鸡鸭鱼肉这些贵重的食材不浪费。”率先实行自助餐代替座餐的洋溪镇曾心村党支部书记张绍顶说。
加强宣传 吹响乡风文明“进行曲”
为确保移风易俗相关制度入脑入心,印江自治县全面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和举报,收到信息“第一时间”处置,吹响移风易俗“进行曲”。
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要将移风易俗的相关倡导内容进行全媒体宣传。在每年元旦、春节、五一、高考后、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由县里成立的“滥办酒席督查组”深入各乡镇街道严密督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查到一起,处罚一起,有力刹住了滥办酒席的歪风邪气。
“按照县里面相关规定,我们“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建立移风易俗信息员制度,村里指定专人担任宣传员,通过网格化监测当地红白事务办理,加大事前预防和源头治理力度。”板溪镇渠沟村党支部书记罗海说。
同时利用投放公益广告、发布倡议书、悬挂宣传标语、墙绘等形式常态化的加强宣传引导。
畅通违规酒席举报渠道和线索、专门设立县级举报电话,明确县纪委县监委受理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县委宣传部受理城乡居民违规操办酒席。
同时设立移风易俗“曝光台”。县融媒体中心充分利用平台,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平台设立移风易俗“曝光台”,公布举报渠道和联系方式,建立问题线索管理台账,对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定期开展“回头看”。探索建立移风易俗通报机制,对移风易俗突出问题重点乡镇(街道)和职责落实不力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强化督促指导,确保治理成效。
印江自治县探索的“三治”模式治理城乡滥办酒席,推行 “丧事四天办结”和自助餐用餐模式,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人情支出,新华社、贵州改革积极关注印江做法和实践。
示范引领 奏响乡风文明“交响曲”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各乡镇(街道)、县直各部门大力推广红黑榜、文明储蓄所等有效做法,发挥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等示范带动作用。结合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环境卫生治理、家教家风建设、移风易俗等宣传引导,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爸爸、 好妈妈、新时代好少年等模范典型评选活动,激发群众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重视结果运用,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
各乡镇(街道)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聚焦移风易俗,组织党员、青年、妇女等群体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类文明创建和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宣传、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观念入脑入心。讲好榜样故事、树好标杆模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移风易俗认同感、参与度。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文明创建特色鲜明,搭建“文明储蓄所”,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实现文明储蓄、善行能积分的“印江举措”。新华社、贵州改革、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刊登印江做法,并在全市推广。
村民自治 弹响乡风文明“合唱曲”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强化村民自治,村(社区)要按照县级出台的倡导性标准,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充分讨论、集体决定,制定《村规民约》, 明确规定文明行为、产业发展、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助人为乐等相关规定。同时以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微信群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做实群众工作,尤其是对重点户、重点人要加强宣传,增强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
“我们村通过开展常态化宣传,同时对村民采取积分制管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2023年,获‘全市文明村’称号。”天堂镇茶园村党支部书记张羽华说。
如今,走进印江自治县的村村寨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多姿多彩、文明风尚蔚然成风……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印江1969平方公里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