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绿意与生机交织。2025年一季度,铜仁以5.8%的GDP增速位居贵州省首位,交出了一份“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答卷。431.06亿元的经济总量背后是铜仁以“项目为王”的实干精神、以“贵人服务”的营商温度、以“三抓工程”的系统思维,在黔东大地书写的新时代发展故事。
营商“软环境”
锻造发展“硬支撑”
在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运达能源科技集团投资25亿元的风电智造总装产业基地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从签约到一期投产仅用了25天,让企业负责人王家实感慨:“这里的营商环境务实高效,政府专班全程护航,使我们能心无旁骛搞建设。”
这样的效率,源于铜仁刀刃向内、制度创新的决心。2025年初,铜仁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六条措施》,推行“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每个项目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一个责任单位负责、一套工作专班跟进、一个实施方案推进、一张进度图表管理,将服务精准嵌入项目全生命周期。贵州寻味梵净果酒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这家2021年成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政府“一企一策”扶持下,去年产值突破2300万元,今年正向3000万元目标冲刺。“政府帮我们扩建厂房,还通过电商平台对接拓展市场,产品已远销珠三角。”该公司总经理刘泽松说。
制度创新的红利更体现在金融领域。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铜仁创新推出“铜品税贷”数字普惠产品,整合税务、市场监管数据,提供纯信用贷款;2024年通过股权出质、知识产权质押帮助企业融资超28亿元,单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首次“破亿”。在大龙开发区,税务、招商等部门联合绘制的“项目落地税费流程图”,让企业告别“多头跑”,审批效率提升30%以上。
项目“引擎”
拉动产业“跃升”
大龙开发区中伟循环镍金属绿色智能精炼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声与设备调试的指令声交织成奋进的乐章。作为一季度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绿色低碳工艺,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万吨镍精炼产能,预计年产值达20亿元。这正是铜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战略的缩影:一季度全市新开工25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33.4亿元;330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9.4亿元,目标完成率达108.9%。
重大项目的“强磁场”效应,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愈发凸显。铜仁坚持“四化”产业与基础设施双轮驱动,铜吉铁路、铜仁德江机场等“硬联通”项目加速推进,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规上产值达79.3亿元、增长14.6%,“三品”产业规上产值18.7亿元、增长12.6%。在农业领域,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食用菌、中药材、茶叶产量分别增长9.3%、15.2%、4.9%,林业产值增幅达14.5%。 消费“新场景”
激活市场“新动能”
铜仁火车站广场,一场春季汽车焕新活动点燃消费热情。市民张先生通过“国补+省补+企业让利”三重优惠,以15.8万元购得一辆新能源SUV,节省近3万元。“政策红利让‘换新潮’从愿景变现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显著,万山区长安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65%。
消费市场的“春意”不止于此。在碧江区中国海油加油站,满减优惠让周末销量达平日3倍;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厨房电器店通过“以旧换新”实现销售额60万元;而“游铜仁·促消费·惠民生”130场系列活动,更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47.9亿元、增长7.5%。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回暖同样亮眼:政府推出“三取消三降低”政策组合拳,房交会期间成交92套、金额3905万元,商品房销售面积逆势增长0.3%。
民生“温度计”
丈量发展“含金量”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终究要回归人的获得感。在铜仁市大数据产业园,贵州金蛋数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平台+金融+科技”模式,正破解蛋鸡养殖企业融资难、管理成本高等难题。“政府协调了标准化厂房和租金优惠,助我们轻装上阵。”负责人唐超说,这样的暖心服务,折射出铜仁“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
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完成率150%;职业技能培训5556人次,完成率185.2%。在万山区就业服务中心,刚参加完电工培训的杨师傅说:“政府不仅教技术,还直接对接企业,我现在月收入超过6000元。”民生投入的持续加码,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促进居民增收十条措施、产业就业创业“三业”扶持计划、146场招聘会……
从武陵山脉的产业集群到锦江岸边的消费新地标,从政务大厅的“一站式服务”到项目工地的“速度与激情”,铜仁用实干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关键节点,铜仁正以“头号工程”的魄力、“一视铜仁”的温度、“拼搏赶超”的劲头,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上,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