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一师一员”深耕乡土“育林记”

作者:邓英

4月的软风,吹红了樱花的脸,吹暖了一树一树的花开。在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的黄桃基地里,脸上带着晒痕、笑容温煦的陈定华弓腰拨开翠绿枝蔓,轻触青果绒毛,目光在疏密不均的枝桠间逡巡。

“这簇留两三个就行,果距要留够。”他捏着过密的幼果讲解,顺手示范环割手法。很难想象,几年前,他还是对农业知识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如今却成了十里八乡闻名的“土专家”。

在玉屏自治县的乡村一线,像陈定华这样本土培育,以学为润乡的“土专家”还有162人,这一切始于“一师一员”培育工程。

2023年,该县探索实施“乡村规划师、产业指导员”培育机制,162名精心挑选培育的“一师一员”们怀着求知若渴的赤子心,脚踏实地的实干心,在字里潜学中“破土”,在田间深耕中“抽枝”,在反哺乡土中“成林”。

破土,在“潜学”中埋下希望种子

玉屏自治县结合县域产业特色和发展实际,紧扣油茶种植、生猪养殖、精品水果、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从县域内遴选农林、住建等领域优秀教师86名,共同研究开发重要会议及政策文件的理论辅导课程20个,开发村庄规划、传统村落保护、黄桃种植、生猪养殖、林下经济等专业课程200余个。

明亮的教室里,学员们一个个正襟危坐,盯着展示屏里的“林下经济”几个大字,倾听着专家老师对林下经济发展案例的详细解说,正如学员姚敦云在培训笔记中所写:“过去,总觉得自己是飘在城市里的蒲公英,直到参加了‘一师一员’培训,才知道家乡为我们留好了育苗床。”

作为第一批“一师一员”的培育对象之一,姚敦云站在知识的新起点,对每一次的学习机会都视若珍宝、倍加珍惜。在油茶管护、黄桃销售、乡村治理、文明村寨规划等各类知识潜学钻研,在“直播带货”“无人机撒种”的案例前思己行、明举措,他深知:新时代的农村振兴,需要的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把式,而是能把卫星地图、区块链和乡土智慧揉碎了重构的“新农人”。

抽枝,在“深耕”中解锁枝繁叶茂

在朱家场镇油茶育苗园里,该县林业局专家刘四黑手握油茶叶片,指尖轻轻拨动讲解:“看这叶脉,新梢留3—5片叶最佳。”“根系要呈伞状舒展,底肥混腐殖质和钙镁磷肥。”一边手持修枝剪示范,“徒长枝剪口斜45度,通风透光防病虫害。”周围几个学员聚精会神地听着,抱着笔记本不断地记着,时不时上前仔细观察一番。

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整片苗圃时不时响起“咔嚓”声,三三两两的学员蹲成一圈,手持修枝剪在油茶苗上不断地移动着,动作从生疏到稳当,地下躺着一圈长短不一的废弃枝叶,却都一时舍不得丢弃——那些混着泥土的枝叶正是他们学会的“田间增产密码”,是破解作物生长规律的“生命图谱”。

千言万语书斋里,不抵田间半步泥。“一师一员”培育严格落实学分管理制度,现场实践课程不少于240个学时,并适时组织行业领域专家以“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进行现场帮带指导,在专家的“把舵领航”下,学员“深耕细作”,把村庄规划、畜牧、农林等专业理论知识落实到田间实践,实现了一场从课堂到田梗的“双向奔赴”“双向验证”,持续“解锁”枝繁叶茂。

成林,在“反哺”中激活乡土动能

到村任职以来,“一师一员”们聚焦产业兴农富农、乡村治理规划,穿梭于屋舍,躬耕于田野,用行动诠释“树高千尺不忘根”的赤子情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在白果村20亩羊肚菌的种植基地里,产业规划师姚伟正和村干部探讨着如何让羊肚菌“多产蛋”“产大蛋”;甘龙村的“强村富民直播工坊”里,乡村规划师姚敦云和村干部正用侗家人的真诚热情展示黄桃干、羊肚菌、藏红花等农产品;一心村的水产养殖基地里,乡村产业指导员舒良在详细给村民讲解着牛蛙、鲈鱼、青鱼等各类水产品的养殖“妙招”,江口村水畔餐饮建设规划点,乡村规划师黄利在和专家一起“出谋划策”……

为期6个月的“理论培训+实践指导”如同播撒“希望种籽”,当幼苗破土而出、抽枝展叶成参天大树时,便以浓荫庇护故土,反哺家乡。直至现在,已有67名“一师一员”培训合格聘任到8个乡镇(街道)进行服务,这些在乡村大地上拔节生长的身影,把知识和智慧融进乡土里,让乡村全面振兴的参天大树在希望的田野上舒展最蓬勃的枝桠,使每一片叶脉都奔涌着乡土动能的鲜活脉息。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4-28 邓英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682.html 1 玉屏:“一师一员”深耕乡土“育林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