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回首2024年,在碧江大地上,一次次声情并茂、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走进群众、“声”入人心;一篇篇书写时代答卷、饱含民生情怀的新闻报道,催人奋进、温暖人心;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人瞬间,汇聚力量、沁润人心;一场场精彩纷呈、全民参与的文旅赛事,燃动全城、火爆出圈……
过去的一年,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提升思想引领力、舆论影响力、文明塑造力、文化竞争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同心唱响时代奋进凯歌,聚力谱写时代发展新篇。
抓理论强根基 凝聚奋进力量
一年来,碧江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处处涌动着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滚滚热潮。
全区上下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集中学习研讨6次。
创新宣传宣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24年全国、全省、全市、全区两会精神等开展宣讲300余场次,受众2万余人次。
不断推进理论阐释,开展2024年铜仁市碧江区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命名区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等主题,向市社科联报送理论性约稿文章15篇,申报创新理论课题选题(招标课题)2个。
抓品牌强信心 壮大主流舆论
一年来,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挺膺担当,抓品牌强信心,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广泛汇聚改革奋进力量,一篇篇有温度、有力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应运而生。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聚焦中南门夜市经济、中南门露天电影及中国传统龙舟赛、马拉松赛等“文旅+赛事”活动,聚力打造碧江特色外宣品牌,持续提升碧江区“中国传统龙舟之乡”“中南门之夜”“中南门露天电影”等外宣品牌知名度和覆盖面。
聚焦重点营造氛围。高标准完成中央、省、市、区两会、“全会”等社会宣传氛围营造工作,完成2024贵州铜仁·梵净山春季和冬季马拉松、中国传统龙舟大赛、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社会氛围营造工作。
上下联动展示形象。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上下联动做好重大新闻选题推送和媒体邀约,抓好亮点工作推介,实现融媒产品提质增效,区融媒体中心等区级媒体共刊发稿件9227条;视频号发布短视频599条,浏览量320万+;区融媒体中心共开展直播、转播28场次,在线总人数50万+。市级以上主流媒体采用刊发新闻稿件2754条次。其中,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刊发碧江区相关新闻稿件343条次,省级媒体采用904条次,市级媒体采用1507条次。区融媒体中心拍摄的碧江区抗凝冻保民生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播发,《贵州铜仁:降雪致车辆滞留高速 加大疏导保障力度》在央视“第一时间”“新闻直播间”等6档栏目刊播。在龙舟赛活动中,区融媒体中心拍摄的10余条新闻被央视《新闻直播间》等多个节目采用。其中,《铿锵鼓声六十载 用热爱传承龙舟文化》在《晚间新闻》单条播出,时长2分09秒。并先后推出100余条高质量短视频,《碧江这部大片即将上映》《扒龙舟喽》《6月10日铜仁碧江见》等多个作品获省内全网推送;《咱们十年后,龙舟赛场见》等视频多个话题占据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77岁龙舟鼓手 用热爱传承龙舟文化》等20余条视频单条浏览量均达10万+;党员教育电视片《一生交给党——记“双百人物”周逸群》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优秀作品,先后在全省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及所属新媒体平台展播。此外,去年端午期间,CCTV1《新闻联播》《晚间新闻》,CCTV2《财经频道》,CCTV4《新闻观察》等央视新闻对中南门夜市经济、非遗文化等持续关注刊播报道9次,很好地传递了碧江好声音,持续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抓风尚强引领 培育时代新人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一年来,碧江区持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选树道德模范、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移风易俗等举措,让文明新风在碧江大地吹拂,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流价值扎根人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践行雷锋精神”“清明祭英烈”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时代新风浸润人心。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全覆盖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大力破除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低俗婚闹、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推荐上报“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10余个,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并围绕先进典型选树,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文明实践温暖人心。持续推动“两心融合”发展,创新谋划实施关爱下一代“戏剧、戏曲、语言艺术培训”文明实践项目和滑石乡老麻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村托班”项目,精心策划文明实践活动200余次,“青清河”河湖保护、健康义诊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抓创建强管理 描绘生活图景
一年来,碧江厚植文明沃土,涵养时代新风,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美誉度、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幅幅美好动人的生活图景,正如同春天的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碧江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实现建制村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寨覆盖率9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8%。户外野广告和城市“蜘蛛网”得到有效整治,改造飞线3520余处约7万米,城乡环境更加美好。在城区设置便民市场43个、摊位779个,引导流动摊点定点经营。围绕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目标,督促落实“门前三包”。提升交通秩序,投入240万元对火车站及周边市政设施进行改造,城市秩序更加优良。
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免费开放停车场83个,对外开放停车位13442个,有效改善城区停车难问题。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600余万元,完成东山古建筑群“三防”工程建设。建成3个小微公园,新增公园绿地约4公顷,新建(改建)无障碍设施871处,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公共服务更加优质。
制定《碧江区市民文明行为规范二十条》,引导市民养成良好习惯。开展行业培训,强化企业规范经营、外卖员规范出行。开展网络餐饮治乱“铁拳”专项行动,集中约谈网络平台公司2次。发布不文明行为“大曝光”103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周六创文活动日”到大街小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社会文明氛围,使城市行为更加规范。
抓文化强振兴 充实精神需求
一年来,碧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回音正在叩响……
文化名片越擦越亮。完成侗箫演奏《碧箫情》、情景歌舞《我们都是追梦人》等10余个作品创作,申报电影《一生交给党》获市级文艺精品奖励扶持资金15万元,《茶园山文化系列丛书》预计今年内完成终审出版。启动“乡愁印迹——碧江村史村事征集”活动,梳理历史脉络,挖掘文化资源。
文化惠民水平不断提升。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文明到基层、送文化到乡村”等文艺演出活动100余场。高效完成“我们的节日——中秋”铜仁市2024年中秋诗会活动。市区联动开展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完成66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积极配合铜仁市打造“东山文化讲堂”品牌,有效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加快推进非遗文化发展,打造中南门“黔绣非遗传承馆”和路腊古寨黔绣非遗文化产业基地、黔绣工匠工坊各1个,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等重大展会展览2次。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推荐1人申报“梵净文化人才”,2人申报第五批铜仁市“优才卡”,2人申报第四批市管专家,4人申报“新时代的贵州人”。
忆往昔,风雨兼程、勇担使命;看今朝,百舸争流、再续荣光。
站在新的起点上,碧江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对党忠诚铸得更牢,把为民惠民落得更实,把实干劲头鼓得更足,把发展强音奏得更响,更好地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新局面、彰显新担当,为奋力谱写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碧江篇章汇聚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