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以“宜耕则耕、宜林则林”为导向,统筹优化林耕空间布局,通过土地整合、模式创新、政策赋能,让零散“巴掌田”变身连片“增收地”,“拼”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发展新画卷。
在大坪乡黄花村的太子参基地里,成片的太子参绿意盎然,村民们正忙着除草追肥。今年,大坪乡积极推进林耕空间优化布局,以村为单位探索“联户连种”农业发展模式,打造了1600亩“中药材+粮油”立体种植基地。
“以前土地分散凌乱,各家各户单打独斗,产值上不去。”黄花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清感慨,通过“联户连种”模式整合500亩土地种太子参,今年预计产值有200万元,较去年增长30%。
“我们家20亩土地承包给合作社,一年租金是6000块钱,到基地干活100块一天,一年下来工钱有15000到20000元。”黄花村村民杨秀忠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
通过“林改地”“瘦改肥”等土地整治工程,碎片化、低效利用的土地转变为布局合理、产能高效的农业生产空间。目前,大坪乡已新增优质耕地800余亩。
大坪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龙毅介绍,通过推行林耕改革破解资源碎片化困局,积极探索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支部主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进行田间管理,统一组织销售,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产业效益,增加群众收入。
鱼塘乡鱼塘村将600亩碎片化土地“打包”开发,配套修建灌溉水渠和产业路,吸引农业企业入驻发展“黄豆+太子参”立体种植。“路通了、水到了,成本降了一半!”村民桂红星看着连片农田喜笑颜开。
“基础设施完善后,我们积极推动产业招商,引进农业企业合作经营,发展特色种植,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方式带动村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鱼塘村党支部书记李洁说。
目前,鱼塘乡耕地面积达5.6万亩,全乡粮食总产量7660余吨,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800亩,引进3家中药材种植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500余名农民参与种植,人均年增收3000元。
鱼塘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林耕空间优化布局改革,既守牢生态底线又激活发展动能。生态与产业互促共进,让群众在好环境中发展好产业,端稳“生态碗”、过上“富日子”。
从“瘦改肥”到“林改地”,万山区下足土地整治“硬功夫”:今年新增优质耕地800余亩,累计新增长期稳定利用耕地4400余亩,配套农机补贴、技术培训、农业保险等政策“组合拳”,让“望天田”变“稳产田”。
据万山区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科学规划林耕空间,全区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5家,今年一季度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