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隆隆的引擎声,学员们驾驶着一辆辆叉车,在训练场地上“书写”出工整的“土”字。4月25日,位于大龙经济开发区龙江新区的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教练员正指导学员们开展实操训练。
据介绍,作为全省“一核两区”重要节翼和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承载区,大龙经济开发区聚集工业企业208家。近年来,随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叉车、电工、焊工、化工等特种行业技术产业工人的需求也极速增长。为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去年6月,大龙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培训基地应运而生。
走进基地,室外训练场规范整洁,室内教室窗明几净。培训基地考试中心负责人周小勇介绍,该基地精准对接园区企业需求,已开设涵盖仪表过程自动化、萃取单元实操、间歇反应单元实操、高低压电工、叉车、焊工等9类培训20个科目。
基地借助铜仁学院、贵州智能工程技师学院等院校的专业力量,创新使用“产教融合+技能强基”的教学模式,构建起覆盖理论教学、模拟实训、实操考试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全力培育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我们针对学员分批次开班、授课、考核、结业,最后通过考核的人员统一发放培训合格证。”周小勇说。
在教授基本课程的基础上,培训基地还因材施教。“课程设置直接瞄准新型功能材料应用场景,我来之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学成后想从事叉车装运工作。”39岁的学员陈文明说,前期课程结束后,教练员会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以便于大家都能更好地投身自己喜欢的领域。
“作为‘铜仁新型材料工匠’品牌的核心载体,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定向输送’模式,有效缓解了园区企业对特种作业人才的需求压力。”大龙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副主任冉启社说,将坚持“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促劳务、以技能促就业”,不断提升辖区群众的职业技能水平,推动开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