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心为笔 行作墨 书写旺家“幸福经”

——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何英

作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雨

在万山区丹都街道,有一座充满活力的易地搬迁社区——旺家社区,这里安置了来自思南、印江、石阡三县的4029户17963名搬迁群众。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这片热土的蝶变,离不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英的辛勤耕耘。作为一名从建档立卡户成长起来的社区“管家”,何英以心为笔、以行为墨,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一部动人的“幸福经”。

从“新市民”到“领头雁”:

党建赋能社区治理

2018年,何英从思南县大山搬进旺家社区时,面对的是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复杂的社区治理难题。“如何让搬迁群众真正扎根?”成为她日夜思考的课题。

作为万山区规模最大的跨区域安置点,旺家社区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何英创新推行“四民”(便民、安民、富民、乐民)服务,打造“四安”(安居、安业、安心、安身)家园,推动社区党组织与42家联建单位共建共治。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志愿服务队,她将62栋居民楼划分为15个网格,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在她的带领下,旺家社区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其探索的“党建+易地搬迁”模式成为全省样板。

就业“造血”:

让群众端稳“新饭碗”

何英走访发现,许多妇女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而社区老龄化、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她决定在“家门口”创造机会。

2019年,她争取政策支持,建成6000平方米的“微工厂产业园”,引进服装加工、手工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3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

针对零散劳动力,她在社区探索打造“零工驿站”,对外承包项目。一方面聚焦社区产业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以民为本,为社区零散劳动力搭建一个就业平台。

目前,社区集体经济项目已承接四个工程,总工程造价500余万元,解决就业200余人次。

“一老一小”总关情:

托起民生“幸福伞”

为解决搬迁群众中的“三难”问题,何英探索出“代理儿女”“代理家长”“代理导师”等志愿服务品牌。“代理儿女”负责为老人们提供送报读报、送餐送医、精神关爱等一系列服务,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让老人们在新家园里面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代理家长”由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主动承担,并实行结对包保服务,定期家访,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和学习动态。“代理导师”则为解决搬迁家庭没时间带孩子、无法辅导孩子学习的现实困难,社区成立了工作日“益童乐园”,实现让孩子们离校不离教,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无缝对接。

织密“安全网”:

守护社区万家灯火

为了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何英主导成立了“英姐来帮忙”工作室,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为搬迁群众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通过“英姐悄悄话”“英姐帮忙解心结”“英姐帮忙排风险”等方式,倾听群众烦心事,化解群众“心结”,实现矛盾不出社区。

针对社区人员结构复杂、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她倡导创立了“老妈妈防火团”,组织36名热心大妈,宣传家庭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排查社区和家庭隐患,帮助居民预防诈骗、正确使用电器等。以“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方式,织就了一张温暖而坚实的安全防护网。

截至目前,旺家社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或刑事案件,社区居委会荣获“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称号,“老妈妈防火团”也获评“全省119消防先进集体”。

初心如磐:

绘就社区幸福新图景

在何英看来,干好基层工作,不仅要知民所需、解民所盼,更要主动担当,确保群众呼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从“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到“新时代的贵州人”,再到如今的“全国劳动模范”,她用初心和实干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在她的带领下,旺家社区广场上歌声飞扬,扶贫车间里机声欢唱,一张张笑脸映照着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

站在新起点,何英表示:“只要群众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04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雨 ——记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何英 劳模风采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855.html 1 心为笔 行作墨 书写旺家“幸福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