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溪镇三村村:“三治”融合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作者:张哲涵

本报讯(张哲涵)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三村村,宽敞整洁的道路从村头直通村尾,路灯和垃圾桶有序地安放在道路两侧,鳞次栉比的楼房、绿意盎然的树木映入眼前,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聊着家常,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图景……这幅生动和谐的乡村画卷,正是三村村探索“自治筑基、法治护航、德治润心”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实践成果。

67岁的田茂春以前是出了名的“自扫门前雪”,现在成了村里的一位护卫员,他主动承担第二网格环境卫生的日常保洁。“我是村里的党员,又是一名网格员,就要带头搞好卫生,把村子扫得干干净净,村容村貌好一点,人们走起路来也舒服点。”给村民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了田茂春的责任和担当。

“村里变化很大!之前,我们村只有很少几个地方可以扔垃圾,垃圾还经常溢满,从旁边经过有一股臭味,向网格员反映后,很快就来进行清理消毒,还多弄了好几个垃圾堆放点,真是太给力了!路上没得这一堆那一堆的黑色垃圾口袋了,现在村里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出来串个门心情也好了。”三村村村民田桃谈起村里的变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近年来,三村村坚持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依托“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全村优化调整为2个网格,选优配强20个联户长,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和“门前三包”责任,村干部包联到组、党员干部包联到户,以“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房前屋后、清理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污水治理、垃圾治理)行动为抓手,引导村民主动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有效推动了村庄环境整治与乡村自治同频共振。

“环境美了,‘人和’更要跟上。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的同时,三村村将法治资源下沉到矛盾纠纷一线……”

“老张家排水沟占了我家宅基地,你们管不管?”近日,村民田某一早气冲冲地跑到村委会“讨说法”。原来,村民张某因翻修房屋,将后院排水沟拓宽了30厘米,导致两家宅基地边界纠纷升级,矛盾一触即发。

接到反映后,三村村第一网格员田文星与村“法律明白人”田丽莲组成调解小组,带着《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民法典》直奔现场。田丽莲翻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对当事人耐心解释,经过多个小时的调解,双方签订协议:张某3天内将明沟改为地下暗管,施工费由村委会协调工匠优惠价补贴200元;田某则主动让出半米通道供施工使用。看着两家握手言和,田丽莲现场开设“普法小课堂”:“遇事别冲动,法律这把‘尺子’能量清是非!”

“在遇到邻里矛盾纠纷时,我们迅速组织村干部、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力量,上门进行调解,防止家长里短的“小事”演变为影响平安稳定的“大事”,同时,我们用方言土话去解释法律、修订村规民约时,我们把《民法典》中相邻权、赡养义务等条款转化成‘房前屋后流水不越界’‘每月给老人称米面油’这样的土规矩,让法治声音浸润民心。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8起矛盾纠纷。法治建设不能光靠书本,得让法律条文顺着网格沉到户、跟着村约扎下根,群众才会遇事找到法。”三村村党支部书记田晓江说。

“乡亲们,办酒席要注意啦!碗筷洗干净、饭菜煮熟透,可别贪便宜买烂菜烂肉,搞出食物中毒就害人害己了!办完酒垃圾要收拾干净,村里干净了大家脸上都有光,还有啊,喝了酒千万别摸方向盘!”镇党委副书记乐如仕和三村村红白理事会到举办白事户主家中开展红白喜事“打招呼”时,把这些大道理都掰碎了讲,户主田茂荣当场就到村委会缴纳500元保证金:“这钱我先交上,等我家白事办完,请村干部来检查卫生,合格了再退。”他还主动当起了宣传员,并劝说亲友邻居:“大家要注意环境卫生,垃圾不要乱丢乱扔,村里的美丽环境要靠我们一起去创造!”

“以前还有满月酒、新房酒、升学酒等,去了又是一笔支出,不去又怕得罪人,现在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只能操办喜事和丧事酒席,切实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我十分支持。”一同帮忙操办酒席的村民开心地说道。

三村村坚持以德治润化民心,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作用,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等平台,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教育群众自觉摒弃人情攀比、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弘扬孝道文化,引导村民转变观念。2024年以来,全村召开党员大会6次、院坝会10余次,宣传禁止违规操办酒席,发放宣传册150余册,有力培育崇尚文明、厉行节俭的社会新风,持续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软实力”。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04 张哲涵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2866.html 1 朗溪镇三村村:“三治”融合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