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我市在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举办的“快傩铜行”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傩文化盛宴。这场活动以“一演、一展、一巡、一会”的丰富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傩仪、傩戏、傩技、傩面、傩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傩戏走进现代生活,在活态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根植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沃土。它孕育于新石器时期,萌生于夏、商,形成于周而大盛于汉唐,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集多种宗教、多种艺术于一体,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2006年,德江县申报的傩戏(德江傩堂戏)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傩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傩戏的观众群体逐渐缩小;另一方面,传承人才的匮乏,也让傩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傩戏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活态传承,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此次“快傩铜行”活动,为傩戏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活动通过傩文化演出、展销、巡游和交流会等形式,让傩戏走出了传统的表演场所,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演出环节,邀请了省外(长江流域)和省内傩戏队伍进行傩戏展示、傩技比拼和快“傩”共舞,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傩戏的独特魅力;在展销环节,布置了傩具展品、傩文创产品、傩面具墙等内容,供市民游客观赏、打卡、互动、选购,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沉浸式傩文化体验;在巡游环节,由傩技师队伍、“傩公傩母”“开山将军”等组成巡游方阵进行巡游,兼顾观赏性、互动性、体验感,让傩戏成为了街头巷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交流会环节,围绕傩文化的探索挖掘、维护传承、传播推广等方面开展座谈交流,为傩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这些创新的传承方式,不仅让傩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傩戏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实现了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转变。
让傩戏在活态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深入挖掘傩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傩戏进行创新改编,推出更多符合现代观众口味的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傩戏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建立健全传承机制,为傩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新媒体等,拓宽傩戏的传播渠道,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傩戏的魅力。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期待更多像“快傩铜行”这样的活动,让傩戏这颗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活态传承中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芒,也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