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守候

作者:韦继升

清明节收假返程的那一天,我早早起床,打算自己下厨备好早餐,然后驱车返程。

来到一楼,却看到客厅的大门敞开着,清晨的微光照进堂屋,母亲一个人正坐在沙发上发呆。母亲今年87岁了,独自在桂西北的乡下老家生活,行动多有不便,平日里她很少这么早就起床。看到我下来,母亲轻声说道:“饭已煮好了,叫你姐起来,弄几个菜就可以吃早餐了。”

那一刻,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强忍着不让泪水涌出眼眶,心中满是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去,1994年的秋天,我应征入伍来到贵州铜仁。从那以后,我便一直在铜仁工作、生活。

多年来,我基本只有在春节、清明的时候才能回家一趟,每次回家也仅仅住上三五天。父亲在世的那些年,每次回乡返程的那天,父母总是起得格外早,忙着张罗早餐。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早餐,那温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早饭后,我便启动车子开始返程,母亲总是坚持送我一程,而父亲则通常站在门口,目光紧紧地追随着我离开的方向,直到再也看不见我的身影。

2020年的最后一天,父亲走完了他86个春秋的人生,与世长辞。从那以后,母亲便独自居住在老家。母亲基本上是一个人独居生活,偶尔会到县城的姐姐家小住几天,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守着那间老房子,期待着下一轮逢年过节子女的回归。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5个子女,大哥、大姐、二姐、我和妹妹。我们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生活充满了艰辛。父亲早年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他性格耿直刚烈,却在文革时期的七十年代初,被别有用心的人诬陷,不仅被开除公职,还被关了1年零6个月。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母亲展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坚强。她默默忍受着周围一些人异样的眼光,独自一人在农村劳动挣工分,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大哥和二位姐姐慢慢长大。那是一段异常艰难而又让人难以忘怀的岁月,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瘦弱的肩上,可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桂西北农村老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母亲却用她那看似柔弱的身体,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已经起床,来到厨房生火做饭。家里的土灶有好几个灶眼,一个灶眼用来煮一大锅猪食,一个用来煮饭,一个用来熬稀饭,还有一个则单独炒菜。做完这些,她便匆匆下地干活。种水稻、玉米、红薯、大豆,春耕秋收,砍柴挑水,田间护理,每天早出晚归,仿佛总有干不完的农活。

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母亲也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吃上一顿好饭。春节自不必说,家里比平时热闹许多,饭菜也丰盛一些。四月八,母亲做出五颜六色的糯米饭,那色彩斑斓的样子,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端午节,有独特的狗尾粑粑;七月半,能吃到香喷喷的浆血鸭;中秋节,有甜甜的月饼、柚子,以及手工盘子粉……这些在如今看来很普通的食物,却让我们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它们是生命中妈妈给我们镌刻下的特别的味道。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每当想起来,依然让我留恋不已,难以忘怀。

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坚持让我们读书,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母亲的支持下,她的子女均以不错的成绩考上大学、中专,并顺利地工作、成家。与很多寨子里的小伙伴相比,我们是幸运的。

小时候我很顽皮,5年的小学,我读了8年。1986年小学毕业时,我没能考上初中,村里一些没考上初中的同龄人早早回家务农。母亲坚决送我复读,在家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第二年我顺利考上镇中学。记得开学第一天,母亲挑着行李,沿着蜿蜒的乡村小道,一步一步地送我到洛阳读书。那一路上,母亲不停地叮嘱我要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在3年的初中时光里,母亲多次挑着米到学校给我,按时给我送生活费。每一次看到母亲那疲惫却又充满关爱的眼神,我的心里都满是感动和愧疚。

3年后,我考上了县里的高中。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我参加了当年的征兵体检并顺利过关。母亲得知后,对我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去吧,到外面好好干,家里面的事情你放心。”就这样,我离开了家乡,来到贵州当兵。谁也没想到,这一别,我便在贵州常住了下来。曾经的家乡成了故乡,驻地变成了家乡。时光飞逝,母亲的头发白了,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她老了。我也不再年轻,步入了中年。

如今,每次回家,看到母亲独自守着老家,心里总是酸酸的。她那日渐佝偻的身影,在老屋前显得那么孤单。可每次回去,母亲总是像小时候一样,想尽办法给我做好吃的,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她从不抱怨我回家的次数太少,也从不诉说自己一个人生活的艰辛,只是默默地关心着我,问我在外面吃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

这次清明返程,看着母亲为我早早煮好的饭,听着她那简单的话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这么多年来,母亲用她的一生为我们操劳,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她的爱,就像那清晨的阳光,温暖而又柔和;像那涓涓的细流,无声却又绵长。

希望时间能够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能多陪陪母亲,多听听她的唠叨,多感受感受她的爱。可生活总是身不由己,我只能带着对母亲的牵挂和不舍,踏上返程的路。

在老家,母亲一直守着那间老房子,盼望着她的子女下次回家。而我,也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多找时间回家看看,不要让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13 韦继升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3190.html 1 母亲的守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