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非遗+”模式传承文化基因

作者:苏畅莉 文/图

近年来,思南不断创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思路,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让非遗项目与教育、旅游、文化活动等领域深度结合,以更加鲜活、多元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在传承文化基因的同时激发市场活力。

非遗+研学:在行走中传承文化基因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学习与旅行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近年来,思南积极打造特色研学基地,将非遗与教育需求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非遗魅力。

走进思南县大河坝镇鹅溪村思南县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营地,花灯班的学生们正跟着老师的口令舞动手里的彩扇,一招一式整齐划一、一起一跳协调一致;舞龙班的学生认真学习舞龙的扭、挥、跳、摇等技法,随着激越昂扬的鼓点声响起,一条条长龙“出海”,时而腾空跃起,时而蜿蜒低卧,在空中划出完美弧线;扎染班的学生围坐案前,手指灵活地穿梭,或折叠、或捆扎、或缝缀,反复比对图案设计,每一道褶皱都精心拿捏,每一次缠绕都饱含巧思……

走出课堂、走进基地,融“教”于“游”、寓教于乐的研学模式,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我们开设了花灯、花烛、舞龙等九门课程,为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玩非遗’中读懂乡土,让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综合实践营地自2019年运营以来,承接了6万余名学生,未来还将把更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引进营地,让学生们能够全方面的了解非遗。”思南县思新创未研学实践有限公司执行校长吕晓青说。

非遗研学不仅仅是文化体验,更是文化基因的“解码器”。当非遗技艺融入研学活动,一场场以“非遗+研学”为引擎的文化创新正在思南火热上演,“沉浸式、互动式、场景化”的研学课程,让千年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潮”起来、“燃”起来、“火”起来。“今天下午跟着老师学习了扎染,老师教得特别详细,我自己制作了三个不同的扎染作品,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扎染的知识,明天有花灯和舞龙的教学课,我十分期待。”思南县三溪初级中学学生韩蓉激动的表示。

从一招一式的灵动花灯,到一扭一挥的恢宏舞龙,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非遗技艺的基本方法,更深刻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匠人精神,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更为非遗传承培养了潜在“传人”。

非遗+文旅: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旅游是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桥梁。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4月19日,景秀乌江·领跑思南“非遗遇见思马”大型非遗展演活动在思丰广场震撼上演,民族歌舞、非遗剪纸、非遗小吃等丰富的文化元素与体育赛事深度融合,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精心编排的节目为2025年环乌江半程马拉松注入震撼人心的文化注解。“这几年,各个地方都在努力推广自己的家乡,我也希望我的家乡——贵州思南越来越美,让更多的人看到那里的文化和传承。”网友莎莎在视频号留言。

五一期间,“巷往时光·安化有戏——2025思南五一焰火欢乐颂”在乌江畔燃情上演,国家级非遗“打铁花”更是吸引了上万名游客的目光。当1600℃的赤红铁水如赤色蛟龙般跃向夜空,空气被灼得噼啪作响,瞬间在乌江的粼粼碧波上绽开万千金花,细密火星如碎钻倾撒、似流萤起舞。游客们组成形态各异的“记录者联盟”:有举着专业相机捕捉铁花绽放瞬间的摄影爱好者;有用全景模式记录盛况的家庭游客;有架着三脚架专注直播的自媒体……这不仅是铁与火的艺术狂欢,更是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非遗展示、表演、体验与旅游观光的有机结合,让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展柜中“动”起来,在游客的眼眸里、镜头中、体验里。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旅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非遗魅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赋能。

非遗+校园:播种传统文化希望之种

校园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形式将非遗引入校园,让非遗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在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在思南县思中初级中学火热开展,一把剪刀,一方红纸,指尖翻飞间,长城巍峨、盾牌坚毅、和平鸽展翅的图景跃然纸上……传统剪纸技艺与国家安全教育创新融合,让学生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防线。“这次活动让我深刻明白了国家安全不仅关乎着国家兴亡,也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今后我将做国家安全的坚定维护者和宣传员,让身边的人都更加深入了解国家安全知识。”学生胡镇坛说。

近年来,思南各学校立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个性”的成长服务,多元精品社团给学生们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也促进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腰鼓社团鼓声震天、彩绸飞舞;书法社团墨韵流转、纸砚生辉;太极拳社团松沉圆活、劲意绵长;醒狮社团鼓点撼地、赤鬓杨威……学生们便纷纷涌入各自喜爱的社团,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园内别有一番风景。而思南县民族中学的非遗剪纸课程更是成为学生们喜爱的特色课程之一,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到校传授剪纸技法,课堂上的学生们认真聆听讲解,模仿着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提笔,感受着非遗的独特韵味,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非遗的爱好者与传播者,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非遗+展演:让传统艺术焕发现代光彩

展演是非遗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形式,通过舞台表演、展览展示等方式,将非遗艺术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拉近非遗与观众的距离。

国家级非遗花灯歌舞《打开山门迎贵客》《庆丰收》、省级非遗乌江船工号子《荆竹蒿竿三丈三》……今年4月,思南组织非遗传承人和精心编排的非遗节目亮相贵阳民族大联欢活动,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极具思南特色的非遗视听盛宴,让贵阳市民近距离感受“黔中首郡”的独特文化魅力。思南非遗表演人员游垚孜激动地说:“今天和小伙伴们表演了两个节目,看到被我们的表演深深吸引的现场观众,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家乡文化的决心。”

近年来,思南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增强群众对非遗的关注、热爱、推广和传承意识。“组织非遗传承人和节目参加展演,旨在弘扬思南地域文化,让非遗技艺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通过与全省各地非遗代表性项目交流碰撞,汲取多元艺术养分,推动思南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同时借助活动传播力吸引年轻一代关注非遗,培养传承新生力量,让非遗成为连接贵州各民族情感的坚固纽带。”思南县文旅局副局长王盈说。

“非遗+”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通过与研学、文旅、进校园、展演等领域的有机结合,非遗正以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未来,随着“非遗+”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深化,非遗必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14 苏畅莉 文/图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3261.html 1 思南“非遗+”模式传承文化基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