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战法”奏响项目建设奋进曲

作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韵霖

初夏时节,黔东大地热潮涌动。大龙开发区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厂房前,巨型塔吊挥臂起落,钢材与建材在机械轰鸣声中有序运转;乌江河畔的沿河“不夜城”施工现场,脚手架如金色蛛网蔓延,土家族风格的建筑群在暮色中渐展芳容;碧江区蔬果产加销一体化项目基地,运输车来回穿梭,一座现代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拔节生长……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建设现场,是铜仁市以“5+3”工作机制推进项目建设的生动注脚,更是黔东大地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勇向前的铿锵足音。

机制创新 激活项目建设“强引擎”

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我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决策部署,市级层面高位统筹,构建市级领导包保服务“5+3”重大项目工作机制,设立企业服务专线,聚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在建项目加速建设,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三类拟招项目尽快落地,以机制突破引领发展突围。对80个省级统筹、440个市级统筹重大项目实行“一项目一策”动态管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调度项目推进中的“卡脖子”难题,通过“项目一张单”“问题一张单”清单化管理,对接省级项目调度平台,实现从谋划到落地的全流程线上线下监管。“实地走访+解剖麻雀”专项督导调研常态化开展,针对39个年度投资超亿元在建项目、13个拟引资额超5亿元拟招项目重点攻坚,分类施策破解土地审批、跨部门协调等11项复杂难题。

机制活力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成效在项目中彰显。我市在五大领域展开攻坚,以项目建设之“笔”,绘就产业升级、城乡蝶变的壮美画卷。

新型工业化 链式集聚挺起发展“脊梁”

在大龙开发区,总投资25亿元的嘉尚新能源项目正演绎“无中生有”的产业奇迹。400亩厂区内,全国最长的100米锰酸锂正极材料隧道窑生产线全速运转,从投料到成品实现全自动化流程。

“我们的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行业领先,建成后年产25万吨正极材料,可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电池需求。”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秀生介绍,项目二期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预计10月投产。

中伟股份镍精炼、汇成新材料硫酸锰等配套项目毗邻而建,届时将形成“锰矿开采——正极材料——电池回收”闭环产业链,一个千亿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新型城镇化 民生底色绘就城市“新貌”

德江县城,总投资6.6亿元的映云府项目勾勒出新型城镇化的图景。51567平方米的规划区内,商业综合体、幼儿园、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30%的绿地率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项目建成后可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部分周边商户正筹备提前签约入驻。”德江县工作专班班长杨正宁表示,这里不仅是居民的幸福家园,也会成为集聚人气商气的“新地标”。

农业现代化 产业升级激活“山货经济”

碧江区灯塔街道龙田村,总占地169亩的蔬果产加销一体化项目正如火如荼。作为全省唯一省二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这里规划建设交易区、冷链物流区、电商数据中心等功能板块,建成后年交易额预计突破20亿元。

“项目已完成投资2.8亿元,部分主体楼栋封顶,未来将成为黔东农特产品‘出山’的核心枢纽。”项目负责人李进表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铜仁绿茶、食用菌、中药材等“山货”将变身“尖货”,直连全国市场。

旅游产业化 文旅融合点亮“夜经济”

沿河乌江河畔,总投资7亿元的“不夜城”项目掀开神秘面纱。土家族吊脚楼风格的商业建筑群里,黑巷子、司草街等历史遗迹修缮一新,文和里网红餐饮、非遗手作工坊、沉浸式体验馆等业态签约入驻,招商进度达70%。

“我们将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力争7月投入使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政府办副主任曾永彪介绍,项目将成为展示土家文化的窗口,让乌江夜景与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点亮“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夜明珠。

基础设施 打通山水阻隔“大动脉”

崇山峻岭间,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花滩子水库正展开世纪画卷。大坝截流顺利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如火如荼,这座总库容1.13亿立方米的“超级水缸”,建成后将解决33.73万人饮水及5.01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年发电量达1816万千瓦时。

“我们克服地质复杂、工期紧张等困难,9个月实现截流,为后续工程奠定坚实基础。”中铁五局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鲍红的话语中充满自豪,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写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民生为要 项目建设的“终极答案”

塔吊起落间,是发展的力度;民生改善中,是发展的温度。花滩子水库的“大水缸”,盛满的是33万群众的饮水安全;映云府项目的“烟火气”,承载的是山区百姓的宜居梦想;“不夜城”的璀璨灯火,照亮的是文旅融合的富民之路。

数据印证着发展成效:根据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地区一季度生产总值实现431.06亿元、增长5.8%,排全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63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7.81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261.62亿元,增长4.7%。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铜仁的实践证明,项目建设没有捷径,唯有实干破题。从机制创新到产业攻坚,从民生保障到文旅融合,黔东大地以项目为笔、以实干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写下铿锵字句。

当暮色降临,各项目工地的灯光次第亮起,与星空交相辉映。这点点灯火,是我市“谋项目、抓项目、成项目”的生动剪影。随着“5+3”机制持续发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将在黔东大地落地开花,奏响一曲激昂澎湃的新时代奋进曲。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5-17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韵霖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3370.html 1 铜仁“战法”奏响项目建设奋进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