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能源材料领域中,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董雄文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锰系材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这位深耕行业30载的正高级工程师,凭借56项国家专利、13个大型项目主导经验,以及多项填补行业空白的技术突破,成为推动我国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从乌克兰建设项目到长阳蒙特锰业改扩建,董雄文主持的13个国内外重大项目累计投资256亿元,12个项目成功投产彰显卓越实力。其首创的“新型硫酸锰除杂技术”实现吨成本降低400元,锰渣减排量达80%,年创效益超2400万元;“节能型电解装置技术”使吨产品电耗下降100千瓦时,年节电量相当于600万户家庭用电。这两项技术不仅被国家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更带动行业迈入清洁生产新时代。
面对高纯锰材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局,董雄文带领团队攻克“多锰耦合”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低品位碳酸锰矿制备电池级高纯锰材产业化。这项突破使制造成本与进口矿工艺相当,即将建成的全球首个产业化项目,标志着我国锰产业正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富矿精开”战略实施提供强力支撑。
在董雄文的规划下,汇成新材料建成全球首条硫化锰渣制备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年处理锰渣40万吨,节省处理费用超4000万元。其主导制定的《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等3项国家标准,以及参与修订的《电解金属锰》行业标准,构建起完整的绿色技术体系。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发表15篇SCI论文,真正实现“技术——标准——产业”良性循环。
作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董雄文创新建立“年度+中长期”研发规划体系,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在其推动下,汇成新材料斩获“国家绿色工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国家级荣誉,电池用硫酸锰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60%以上。企业累计获得18项专利授权,技术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成为产学研融合的典范。
从技术专家到产业领袖,董雄文始终秉持“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汇成新材料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将贵州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锰产业体系贡献了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