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智能化无障碍改造让有“碍”变有“爱”

作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宏扬

在碧江区环北街道桂花塘社区,46岁的肢体二级残疾人蒋红正熟练地操纵轮椅,沿着新修建的无障碍坡道进入家门。不仅如此,在蒋红的家里,卫生间加装了智能扶手和坐便器,厨房配备了低位灶台,客厅安装了紧急呼叫系统。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造,却是我市3000多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在“十四五”期间生活巨变的缩影。

一张蓝图绘到底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重点民生工程。我市以《贵州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纲,2022年9月出台《关于推进“十四五”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的实施方案》。

政策设计凸显三个精准:对象精准锁定持证一、二级困难重度残疾人,明确“5年内不重复享受”“与养老床位项目错位实施”原则;内容精准划分肢体、视力、听力等7类改造清单;资金精准构建“中央+省级+市级+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其中,2024年,省级彩票公益金投入358.75万元改造1025户,市级财政配套110.6万元扩容316户,单户最高补助5500元,避免“撒胡椒面”式平均分配。

更值得关注的是跨部门协作机制:住建部门将家庭无障碍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技术规范,乡村振兴局将其融入巩固脱贫成果项目,民政部门在适老化改造中优先覆盖“老残一体”家庭。这种“政策打包”模式,让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

一户一策解难题

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的听力残疾人李芳家中,闪光门铃、振动闹钟等设备格外醒目。“以前听不见敲门声,现在看到闪光就知道有人来访。”李芳通过手语表达着改造后的喜悦。我市的无障碍改造,绝非简单的标准化施工,而是根据肢体、视力、听力、智力等不同残疾类别,量身定制“一户一策”解决方案。

分类改造破解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千人一面”困局。针对肢体残疾人家庭,重点实施通道坡化、房门加宽、卫生间扶手安装等工程,实现轮椅通行“零障碍”;针对视力残疾人家庭,构建“听觉+触觉”导向系统,安装语音对讲门铃、盲道拼贴板,配置盲人电磁炉、信息识别笔等智能设备,让“黑暗”生活重获光明;针对听力残疾人家庭,配备闪光门铃、闪光开水壶等可视化设备,开发“手语视频远程协助”系统,打通信息沟通“最后一米”;针对智力与精神残疾人家庭,聚焦安全防护,实施电路改造、安装防护栏、配置密码刀具箱,消除居家风险隐患。

同时,改造工程不仅限于家庭内部,更向社区、公共建筑等领域延伸。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增设无障碍通道和低位服务台,方便残疾人办事;铜仁南站等交通枢纽完善盲道引导系统、无障碍电梯配置;50余个老旧小区将无障碍设施纳入改造清单,累计加装电梯32部、改造坡道117处。这些改造,让残疾人走出家门的脚步更加从容。

创新模式解难题。铜仁山地占比达93%,部分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导致改造成本高。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7户家庭分布在3个自然村,建材运输成本占总预算的34%。对此,全市推行“集中采购+分散施工”模式,由县级残联统一采购,村居委会组织施工队分片作业,降低运输和人工成本;针对“小散远”家庭,创新“自主改造+远程指导”机制,通过签订协议、验收拨款,破解施工难题。

一股合力暖民心

在石阡县中坝街道的一场捐赠仪式上,当地爱心企业向20户残疾人家庭捐赠智能马桶、沐浴椅等设备。在石阡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残联与住建部门联合验收的28户改造家庭中,有3户同步获得危房改造资金;在德江县,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让110户家庭用上电动护理床……这是我市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格局的生动写照。全市建立“财政资金+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多元筹资机制,“十四五”期间预计投入资金1189.65万元,其中社会资本占比达15%。

整合资金强保障,在现行政策下,中央及省级补助覆盖约70%的改造费用,市县财政承担剩余部分。其中,2024年市级财政投入占比提升至23.5%。此外,针对部分家庭重复申报,如今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残联、住建、民政等系统的数据互通,确保资源精准投放。

同时,质量监管贯穿改造的全过程,市残联建立“三验三公开”制度(方案群众议、过程群众督、结果群众评),档案管理实行“六个一”(申请书、评估表、改造清单、对比照片、验收报告、资金凭证),确保每户3张以上改造对比照片存档。市残联联合纪委监委开展“小切口”专项监督,对施工不规范问题坚决整改。

一条长路向未来

近年来,我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将“有爱无碍”的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肌理,为残疾人群体铺就了一条融合共生的前行之路。从无障碍设施的毛细血管式延伸,到教育、就业、康复、保障的全链条覆盖,这座城市以精细化服务打破障碍之墙,让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可触可及。

据了解,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市残联、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在公共服务方面为残疾人重点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通过改造主城区公共环境的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停车位、公厕等设施,提升残疾人出行和社会参与的便利性。二是加强就业创业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创业贷款贴息,并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基地,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三是落实教育保障,实施残疾学生助学政策、特殊教育学校资金支持,以及盲文和手语培训,解决残疾群体就学难题。四是优化康复服务,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范围,提供基本康复和辅具适配服务。五是推进社会保障,通过代缴医保、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临时救助等措施,织密民生保障网。此外,还通过第三代社保卡“一卡通”实现免费公交出行,并依托“阳光幸福家园”等托养机构,为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和辅助性就业服务,助力社会融入。

铜仁正以破局的决心,在攻坚中书写答案,2025年计划投入中央资金188.65万元完成539户改造,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县倾斜。

更值得欣喜的是,无障碍理念正深入人心。通过“无障碍体验日”“残疾人文化周”等活动,市民认知度逐年提升,主动维护无障碍设施、礼让残障人士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在铜仁南站,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无障碍引导”服务;碧江区中小学开设“无障碍知识课堂”,让包容理念从小培养。

从木质吊脚楼到易地搬迁房,从智能设备到人性化设计,我市的无障碍改造工程,丈量着民生工程的精度,更标注着城市文明的温度。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05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宏扬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4129.html 1 铜仁:智能化无障碍改造让有“碍”变有“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