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爱红) 近年来,江口县从乡村全面振兴大局出发,坚持把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工程,聚焦“选好苗子”“精准滴灌”“严管厚爱”三个方面,系统性构建后备干部培育体系,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突出“选好苗子”固根基。调研摸底“察实情”。通过全覆盖走访调研,精准掌握各村党组织存在的村干部年龄结构偏大、带富能力不足、后备梯队断层等现实问题,同步建立村级优秀人才信息台账,重点收录大专以上学历青年、返乡创业人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群体信息。拓宽渠道“选贤能”。推行个人自荐、党员推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等方式,提出初步人选,重点从农村“田秀才”、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及乡村致富带头人中选拔后备力量,实现每村动态储备至少2名后备人才,建成覆盖全县的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严格程序“把关口”。紧扣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要求,通过民主测评+实地走访+能力测试“三维识别法”综合研判后备人选素质,按照“部门联审—乡镇党委审议—村级公示—县级审批备案”的程序,以村(社区)为单位形成初步人选建议名单报县委常委会会议研究确定培育储备人选,逐村(社区)建立后备力量管理台账。2024年以来,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38名,切实筑牢乡村全面振兴人才“蓄水池”。
突出“精准滴灌”强本领。帮带培育助成长。建立由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和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每人至少结对帮带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的机制,采取“1+1”或“1+N”的传帮带方式,其他县委领导干部、县委组织部班子成员、乡镇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等通过“共管共帮共带”方式,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进行结对帮带。集中轮训促提升。按照年龄、学历、职业等情况对后备力量进行分类,每年分类分批次开展不少于5天的集中轮训,依托县乡党校阵地,重点围绕基层党建、农业产业、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等乡村全面振兴重点任务设置专项课程,采取“书记讲给书记听”等方式给后备力量开展专题授课,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基层一线增才干。结合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特点专长,引导参与村级事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服务群众等工作。重点保障每个村(社区)至少有2名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针对本村(社区)力量薄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养乏力的,持续抓实跟岗挂职锻炼和交叉任职制度,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到省内其他市(州)内其他区县跟岗锻炼。2024年以来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挂职锻炼37人。
突出“严管厚爱”激活力。构建管理链条。建立“县委组织部统筹规划+乡镇党委精准培育+村党组织跟踪管理”的责任体系,制定《江口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方案》,明确培养周期、能力素质等多项具体标准,推行动态管理,将后备干部培养纳入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点内容,形成上下贯通的培育责任链条。动态调整优化。坚持“有备有用”原则,在村(社区)“两委”班子届中出现空缺时,优先推荐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按程序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任职。因身体健康、家庭变故、违纪违法以及在跟岗锻炼过程中履职不好,培养潜力弱等不适宜继续作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养情形的,及时调整出库,并按程序吸收其他优秀人选入库,确保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不断线、不断档。2025年以来,全县动态调整后备干部3名,新增储备电商人才、产业带头人等3名,确保队伍始终保持“一池活水”。强化激励保障。在评先选优、“两代表一委员”推选工作中,优先考虑后备力量作为评选推荐对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励认真履职尽责,着力将后备力量培育成为先进典型,将先进典型发展成为后备力量。截至目前,推选20名村级后备力量为“两代表一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