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肖青青 李娜 谢慧芳 特约记者 孙菁) 眼下,粮食作物已进入夏管关键期,我市多地抢抓农时,积极运用无人机开展防治病虫害和施肥作业,通过科技手段助力田间管理,确保粮食稳产增收,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在万山区大坪乡柴山村玉米种植基地,乡技术人员和飞防手正通过无人机查看该片玉米的生长状态,预防钻心虫、青虫等病虫害。
今年以来,万山区通过持续深化“人防+技防”的防治体系积极推广智能农机、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目前,全区无人机飞防及北斗智能农机作业已超4万亩,预计各主粮农作物最低单产能提升2%以上。
目前,万山区种有水稻、玉米、高粱、马铃薯等农作物15.28万亩,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协调、农技共享的机制来合理调配15个农机合作社资源,及时为种植大户(或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抗旱浇灌等管护工作。
走进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新华村坝区,满载药液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腾空而起,将雾化农药和肥料均匀洒向稻田,为水稻披上“防护衣”。
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镇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10600亩。当地紧盯水稻管护关键期科学施肥、精准施药、合理灌溉,为粮食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石阡县本庄镇乐桥村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里,连片稻田绿意盎然,水稻已进入分蘖关键期。该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技术人员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并现场指导农户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
乐桥村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管网铺设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为粮食生产机械化高效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施药方式,无人机喷洒的雾化更均匀、施药更精准、农药利用率更高,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人工的数十倍,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