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褶皱里 打捞诗意

——评朱良德诗集《像河流进入生活》

作者:景登虎

在石阡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朱良德的诗歌像滋养这一方水土蜿蜒的龙川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静静流淌。他的诗集《像河流进入生活》将乡土、乡情或自然地理空间的哲思,编织成一幅动人的诗意画卷。

在朱良德的这部诗集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纯粹,是一个诗人对生活本真的深情凝视。这位石阡土生土长的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乡土精神世界的窗口。诗人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在生活的褶皱里打捞诗意。

《像河流进入生活》中的很多诗歌,都令人印象深刻。像《风在吹》《早晨的鸳鸯湖》《春天在一棵树桩上醒来》《去年除夕》等等。

山顶上的风

在吹,从树梢吹向树梢

从山顶吹向山顶,风一直在吹

像一只鹰滑向山的边界,到达

天空的极限

山顶上,一棵树在风中行走

在匆匆行走中,留下风的形状

——《风在吹》

《风在吹》是诗人的代表作,是一首极具存在主义色彩的诗作。“山顶上的风/在吹”——这句看似平淡的开场白,却暗含着现代诗歌最深刻的隐喻。在当代诗歌创作中,“风”早已超越了自然现象的范畴,成为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符号。

“从树梢吹向树梢/从山顶吹向山顶。”在这首诗中,风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轨迹:它既在树梢与树梢之间水平流动,又在山顶与山顶之间垂直攀升,这种二维空间的位移最终被“鹰的滑翔”解构成三维的螺旋。这种运动轨迹暗合海德格尔“世界世界化”的命题——存在者通过自身的运动不断构造存在的场域。

那只“滑向山的边界,到达/天空的极限”的鹰,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是超越的象征。它试图突破界限,却始终无法真正逃离存在的场域。这种永恒的困境,正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写照。当鹰到达“天空的极限”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突破的喜悦,而是存在的边界。这种边界意识,正是现代诗歌最深刻的主题之一。

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棵树在风中行走”的意象。“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本应是静止的,但在诗人笔下,它获得了运动属性。这种悖论式的表达,揭示了现代人最根本的生存状态:我们既是固定的,又不得不移动;既有根基,又必须漂泊。诗歌最后“留下了风的形状”,不仅是一个视觉意象,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诗意呈现。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给出任何答案,而是通过精妙的意象营造,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转化为一种诗性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在当代社会,每个人都是一棵在风中行走的树,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风的形状。

《早晨的鸳鸯湖》是将视角转向更为静谧的自然空间。鸳鸯湖的意象象征着未被打扰的净土,垂钓者的消失暗示着人类的自然退让。诗中“天空把恍如隔世的/蓝,投入水中——”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本身的诗性存在,这种存在不需要人类的介入,却能为人类提供精神的慰藉。

我和作者曾经讨论过这首诗,我尤其喜欢“曾隐藏于湖边的垂钓者/退藏于一滴湖水”这句。严格意义上说,我是喜欢诗人在诗中营造的那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诗人通过“退藏于一滴湖水”勾勒出一幅深邃的画面,将垂钓者的形象与湖水融为一体,并与之对比,巧妙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诗句中的“一滴湖水”既是具体的意象,又象征着无限的可能,展现了东方美学中“以小见大”的智慧,令人回味无穷。

在《群山之上》中,诗人以童年视角开启了对自然的凝视。群山、蓝天、白云构成了最初的“诗和远方”,这种纯净的向往在成年后转化为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种向往,对于曾经生活在那里的我来说,也曾有过,所以,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内心瞬间便产生了共鸣。

《春天在一棵树桩上醒来》则展现了更为复杂的生态意识。树桩的意象承载着人类与自然的双重记忆:砍伐与重生、破坏与修复。诗人以树桩的新生隐喻精神的复苏,暗示着工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困境与救赎。“我看见,一个树桩长出了新枝/像春天,再一次在它的体内醒来。”树桩长出“新枝”的意象,恰如我们在物质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群山之上》《春天在一棵树桩上醒来》《早晨的鸳鸯湖》三首诗,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从童年的仰望到中年的俯察,从群山的巍峨到树桩的坚韧,从湖泊的静谧到生命的觉醒。诗人通过对自然意象的深度开掘,展现了现代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守望。这种追寻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是对现代性困境的诗意回应。

《木偶戏》一诗中,老艺人们用颤抖的双手赋予木偶以生命,在翻、转、腾、挪间,木偶仿佛获得了灵魂。“在方寸之间,在口传心授之中/几位老人一直在用生命演绎/自己的一生。”这种生命的传递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了一种精神的传承。老人们不是在演绎故事,而是在用生命诠释生命,“在方寸之间”完成了一场关于存在的盛大仪式。木偶的喜怒哀乐,何尝不是老人们一生的缩影?

《去年除夕》是一幅时光的剪影。“她忙着打扫屋里屋外,包括墙上的尘埃/小心翼翼擦拭父亲遗像上的/灰尘。”母亲擦拭遗像的动作,是对逝去时光的温柔抚触。“她正要进屋/在翻门槛的时候,摔了一跤/重重的。”她在家门口摔倒的瞬间,是时光给予生命的一次重击。“我把她抱在怀里的时候/发现她如此瘦小。”诗人抱着瘦小的母亲,如同抱着一段即将流逝的时光。而“在去医院的途中,我才发现/她的眼里,含着一些晚年的泪水/却没有喊疼。”母亲眼里的泪水,不是对疼痛的屈服,而是对生命重量的默默承受。这一刻,时光的褶皱里藏着无数个相似的除夕,藏着无数个母亲的身影。

而《波浪的纤绳》不仅是地理的界限,更是时间的见证。渡船在河面上划出的涟漪,是城乡之间的生命轨迹。纤绳在历史中磨得发亮,如同记忆在时光中被打磨得愈发清晰。诗人对一条河流的爱,是对生命源头的深深眷恋。

人们习惯了快餐文化,习惯了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却渐渐失去了对生活诗意的提取和感知。朱良德的诗集《像河流进入生活》恰如石阡的母亲河——龙川河,静静地流淌。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他的诗歌提醒我们:诗意不在远方,而在那些看似平凡生活的瞬间,恰恰是最值得珍视的诗性光芒。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27 景登虎 ——评朱良德诗集《像河流进入生活》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098.html 1 在生活的褶皱里 打捞诗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