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交织中 倾听乡土与心灵的对话

——读龙金永诗集《光源深处》

作者:龙正舟

《光源深处》恰似一方精心雕琢的棱镜,将乡土质朴与生命的哲思,折射成熠熠生辉的斑斓诗行。全书以“聚焦——映照——回望——折射——色散”为诗歌叙事脉络,层层递进构筑起充满诗意与张力的精神世界,既有对故乡的眷恋,蕴藏对生命、自然与人文的深邃叩问,让我们在光影交织中倾听乡土与心灵的对话。

聚焦乡土:

《光源深处》勾勒了故乡

独有的轮廓

打开《光源深处》扑面而来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文字。龙金永在她的诗歌中,用精致而真挚的笔触勾勒出故乡的特写。在《我的村庄》中写道:“木瓦房,是村庄低矮的支架/稍高一点,是瓦片上的树梢/再高一点,就是两座山峰遥相呼应的顶点了/从横向看,上寨和下寨/各占据山的一面,让我的村庄/具有了对峙之美/上寨的支书,不用高音喇叭/只要拉出嗓子,村庄就会打开/回音壁,把他的通知/一句一句地向每家每户传达”。在短短的一节诗句里,借助诗句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水墨画卷,画出村庄的建筑,画出村庄的地形,画出村庄的生活,简单的词语,是一幅幅画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安静的村庄,让我们听到支书嘹亮的嗓音在山的回音里穿山而出,让我们感受到村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画面。

《神坐的地方》《故乡》《打谷》《晒谷》《舂谷》《打笋记》等诗作更是深入刻画故乡的一草一木。《打谷》《晒谷》《舂谷》等诗作描写日常烟火味十足的劳作场景,把劳作的过程变成诗。在她的文字里,打谷时洒落的汗水、晒谷时灿烂的太阳、舂谷时的节奏感,平常的劳作变成有活力、有节拍的诗行。《苗绣》中融入具有苗族特色的生命元素,龙金永刻画绣娘的图案、针法、神态,使人感受到其中渗透着民族文化的深邃厚重和女性内心的柔软细腻。《打笋记》一诗则娓娓讲述了山中打笋趣事,带给我们的是乡村生活的趣味性。

《故乡月》《大雪封山》等诗将故乡的自然景象染上特殊的色彩,月光洒在故乡的土地上,为我们呈现一片宁静悠远略带伤感的画面,似乎可以让人触摸到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大雪封山,村庄陷入万籁俱寂的环境中,龙金永用诗行将大雪封山的寂静化为扩大化的寂静,让我们感受故乡的静寂,故乡的书写不在怀旧的层面之上,而要让故乡成为精神的家,它具有神圣性与永恒性,在龙金永的诗歌世界里,故乡是灵魂的家园,是游离多远处依旧遥记在心的根。

映照心灵:

《光源深处》超越现实意象

并从中探寻生命真谛

诗人善于将诗歌的语境与思考在更高维度上来处理。比如,《桃花源》《一条鱼在岸》《与一个村庄相遇》《村庄的颜色》《人间问候》《远方有多远》《锦江河畔听雨》等作品,她在超现实的意象和情感能量的表达中完成内心世界的朝圣通道。

作为超现实意象的“一条鱼在岸上”,应该是本诗集的一大亮点。鱼归水,龙金永的“一条鱼上岸”显然有悖于人们的常规思维,但这一极富视觉冲击力、思维震撼力的超现实意象的营造,却意在隐喻两个世界之间的交叠和汇通,而鱼上岸的窘迫状态又正是人类在世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艰辛,自然也就可以引发读者对人之生存状态的深沉思考:我们亦不正像这在岸上的鱼一样,挣扎在自己无权涉足的水域和自己被置之于外的各种不适宜环境中,如何在人(我)与物(我)的矛盾冲突中保持自己的本真。

《锦江河畔听雨》,将听雨当作人和感情物,赋予“雨”以情感意象的意义,而与外界的雨声结合,诗人听雨,听风,感悟世事,也将个人喜怒哀乐的世间万物倾诉在淅淅沥沥的雨里。在雨里她或许想起过往曾经的喜悦,思索人生,或者感应到天地万物。将诗与人融入自然的创作,让作品有了人文温度。

《远方有多远》则采用哲学叩问式命题,将诗歌带入广袤空间。远方充满诱惑和神秘,是未知的世界、梦想、希望等。龙金永在诗歌中追问远方有多远,实际上是为了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因每个人的存在而充满了探索,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远方,然而我们在寻找远方的路上,又是否丧失了探索的路径?远方最后在哪里?对此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在诗歌引领中唤醒自己思索人生道路的方向,审视生命的终极意义。

回望与折射:

《光源深处》多元视角下的

文化与自然

《万山红》《朱砂缘》《黑洞子》《太湖美》《龙》等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万山红》的万山红遍,是壮美自然之笔,是红彤彤的自然,是大自然用浓艳的红色勾画壮美,那种气象,那样色彩,是大自然力量和生命使然。在恢宏的自然气势面前,龙金永的主观情感和思考是不可回避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深华。

《朱砂缘》中还藏有一个文化密码。朱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特殊意义的一种物质,不单是一种矿物,承载一种文化底蕴。龙金永在书写朱砂时,将朱砂后面的故事文化和自己的情感密切结合起来,显示出了她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热爱。以朱砂的书写来寻觅一个文化脉络,将传统与现在连接起来,让人领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黑洞子》的神秘,黑洞子未知的黑暗与神秘使我们产生好奇心、探秘欲。龙金永在诗篇中想象出黑洞子世界的奇妙,表达的是他对黑洞子的敬畏与渴望,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秘,是人类内心本能的求知与探索欲使然,是一种奇幻的抒写。

《太湖美》,不同于家乡的山水,太湖有她自己的灵性。龙金永以湖水、荷花、小船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灵秀,我们在这首诗里感受到荷花的芳香、桨声的悠远、江南的安宁和静谧。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诗集中,龙被赋予极高地位,将其形象与民族文化相联系,把诗歌意境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力量、智慧、精神,讴歌龙就是在歌颂民族,在表达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样使诗集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这些意象相互激荡交织,犹如光谱色散般呈现出世界的多元化、丰富性,表现了她对世界不同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的关注及热爱之情。

艺术匠心:

《光源深处》是独特手法

与精妙结构的融合

意象叠加、比拟、象征等是龙金永的“高明手段”。诗作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后意蕴更加丰厚,意味更为悠长。在诗集中诗人将很多意象进行叠加、并置,使诗歌具有繁星映天之美。如故乡中出现了木瓦房、树梢、山峰等诸多意象叠加,使诗人笔下的乡村整体景象更加具体、生动。

此外,隐喻与象征的使用又使诗歌蒙上一层神秘而又深刻的色彩。在前文中提到的《一条鱼在岸上》中,鱼就象征着人类在困境之中的人性存在,属于隐喻;在《龙》中,龙作为象征体象征了中华民族。这些隐喻与象征的运用把诗歌从表面上的描写引申到思想以及情感的层面,让我们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语言的运用上,龙金永的诗歌简练、朴素而富有诗意。她的诗歌语言贴近生活,她将诗歌的意旨清楚明白地传达给我们,易读易解;又有艺术张力,通过用词、句式的高妙组合,创造诗歌情境,无论是描写乡土生活的朴素画面,还是表达复杂思想情绪,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诗集的编排颇见巧思。诗集之间,“聚焦——映照——回望——折射——色散”或相连或独立,从家乡到世界,从个人到生命文化,由浅入深,分明呈现诗人独特的时间逻辑和思想逻辑,好比一条河流,循着它前行,得以观赏沿途的风景。我们顺着它阅读,在读诗的过程中,诗人心灵世界的光点,以及思想的无限边际逐渐浮现,而这种过程,好比一场心灵的成长之旅、文化之旅。

永恒的光芒:

《光源深处》的价值与意义

在《光源深处》,龙金永用她的诗行、诗意、诗魂打开了通向乡村灵魂深处的大门,于繁华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暂时驻足,审视乡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迅速城镇化浪潮中,乡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光源深处》用诗歌把人们从沉睡的记忆和情感里唤醒。

《光源深处》这本诗集不仅是龙金永的个人创作,更是当下书写乡村诗歌的佳作,它以自我的视角、细腻的心灵和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出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复杂,为乡村诗歌的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思维和新方向,带动更多人走向乡村、热爱乡村,使乡村诗性的光芒永远照亮乡土记忆、照亮生命踪迹、照亮民族文化血脉。

诗人、作家、资深编辑徐必常说:龙金永以山水风物作为营养,用民族文化基因照耀内心世界,用诗笔去书写和礼赞生活感悟。她带着故乡和民族一路走来,且行且歌,越走越远,走出了一路诗意惠泽的人生。《光源深处》让我们感受到龙金永那来自故土、来自生命、来自世界最深沉的热爱与思索,该诗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让我们在光影交织中倾听乡土与心灵的对话。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27 龙正舟 ——读龙金永诗集《光源深处》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100.html 1 在光影交织中 倾听乡土与心灵的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