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多地创新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通过课程浸润、实践体验、多维传播等形式,让传统民族文化持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化作滋养青少年成长的清泉。
早上十点,随着大课间音乐响起,万山区黄道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汇聚操场,他们手持鼟锣,动作整齐划一,激昂的鼓点和清脆的锣声交织在一起。
为了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黄道中心小学自2015年起,将鼟锣融入大课间,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特色。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中学,学生们跟随着音乐跳花鼓操,松桃苗族花鼓协会的会员们分组为学生指导打花鼓的动作要领。该校把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放在做花鼓操、跳花鼓舞上,学生们一有时间就分组学习探讨打花鼓的动作诀窍。
正大镇瓦窑片区早在1994年就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花鼓艺术之乡”。2005年,松桃苗族花鼓舞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松桃苗族花鼓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为了传承好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该县多年来持续开展“花鼓进校园”活动。
正大中学不定期邀请花鼓传承人进校进行技术指导,这些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能丰富校园文化,愉悦学生心智,还达到了“双减”的效果,传承了民族文化。
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举办的箫笛文化艺术节上,学生们身着绚丽多彩的侗族服装,集体吹奏着玉屏竹笛。千人同奏的场景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视觉效果,“中国箫笛之乡”的文化传承正在指尖与笛声中鲜活上演。
印山民族小学2006年被评为中国箫笛艺术学校,2007年建立了小学生竹笛培训基地,开设了箫笛演奏课程、开办了箫笛演奏班,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为箫笛文化的传承弘扬培育了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