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助农”:一场从早到晚的直播带货接力赛

作者:蔡茜 文/图

杨娅在直播带货。

包裹装车。

跟农户确认直播间下单的商品。

6月24日,细雨绵绵。武陵山深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缠溪镇,青山如黛,晨雾如纱,缭绕多姿。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晕染出淡淡的轮廓,炊烟袅袅升起,与薄雾交融,绘就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风光。

直播间里的“吆喝”:当大爷遇见小黄车

清晨,细雨敲打着缠溪镇的柏油马路。“村播”杨娅往帆布包里塞进手机、充电宝、自拍杆等直播设备,和搭档罗圆朝缠溪镇下铺子村方向出发。

9点40分,“缠溪臻品”直播间,镜头扫向下铺子村柳大爷的木门槛,杨娅蹲在泥地上调镜头:“家人们看过来!这袋土豆片是72岁柳大爷用土灶炕了三小时的,连盐都是自家腌菜缸里的,没加一粒防腐剂!”镜头里,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竹筛里的金黄薯片,迟疑着问:“姑娘,你这手机真能把我的土豆片卖到浙江去?这钱能立马到账不?”

随着手机里订单提示音接连响起,杨娅把收款二维码递过去:“大爷您看,钱到账了!”老人眯着眼凑近屏幕,看见“16元”的数字时,老人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核桃,“这辈子头回知道,泥巴地里长的东西能坐上‘网络飞机’卖到全国各地!”

弹幕被“下单”的字体刷屏,柳大爷突然拽住杨娅的袖子,从里屋又搬出两袋核桃:“姑娘,这是我爬树打下来的,你也给瞅瞅?”镜头扫过,柳大爷满是期待的眼神。他感叹道:要是以后家里的土货都能从手机里卖出大山,我们就不用肩挑背磨背着赶往集市了。

正午流水线:四双手的山野快递密码

午后3点的“村播”基地,打印机“哒哒”吐出快递单。缠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吴敏艳挽着袖子当起了“打包工”,捏着订单喊“重庆3号单要两袋干辣椒”。基地里,只见吴敏艳带着镇干部张益和两名志愿者,形成流水线打包模式。志愿者小任突然拔高声音:“下午场的冷水溪村直播爆单了!还有20个订单等着打标!”暮色漫进窗户时,近100个印着包装好的纸箱堆成了小山。

镜头那端,杨娅和罗圆辗转来到缠溪镇冷水溪村“荒野求生”基地,展示了冷水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的农特产品,都是纯天然无添加的绿色产品,欢迎大家选购品尝。”杨娅借机宣传推介。

傍晚的盘山公路上,干部张益的车灯发出昏黄的灯光。后备箱里的快递箱随车颠簸轻晃,他每隔十分钟就回头望:“这箱蜂蜜要是晃洒了,老乡得心疼坏。”中通驿站的快递小哥接过包裹时,发现箱角贴着手写便签:“易碎品,轻放”——那是杨娅直播间隙用记号笔写的,字迹被汗水洇得有些模糊。

星夜复盘室:手机屏幕里的山野星光

深夜的“村播”中心,“村播”团队成员,杨娅、罗圆、柳苇、刘建英和杨林,还在针对白天的直播情况进行复盘,五个人围着手机屏幕数订单。“今天是有史以来订单最多的一天,将近100单呢,真是可喜可贺”罗圆难掩兴奋之情。“是啊,尤其是下午在冷水溪村的这场直播,收获了80多个订单,看来我们还是要寻找有流量的热点。”杨娅回应道。

“是的,这次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接下来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下周可以做‘山货溯源’直播,让网友跟着我们从地头到餐桌。”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怀揣热忱与希望,身影渐渐消失在乡村小道。

缠溪镇这支“直播助农”小团队,于今年5月份刚刚稳定,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不断积累经验,希望把缠溪的农特产品也能插上电商的翅膀,让老百姓在家中就能把产品变成钱,告别肩挑背磨的传统售卖方式。

笔 者 手 记

当最后一盏直播灯熄灭,这群背着补光灯走村串寨的年轻人,正在改写深山货物流通的规则。他们在田埂上搭建临时直播间,教会老人用二维码收款,让土蜂蜜的清甜、土豆片的酥脆通过光纤传遍全国。

而缠溪镇党员干部正在接续书写这场“云端助农接力赛”,争分夺秒跑出“助农加速度”。

这场从早到晚的接力赛,不是简单的带货表演,而是用手机屏幕作桥梁,让山货有了“姓名”,让老乡有了盼头。原来,乡村振兴的故事,就藏在每一次“上架链接”的点击声里,藏在快递箱颠簸在山路上的咚咚回响中。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6-30 蔡茜 文/图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205.html 1 “云端助农”:一场从早到晚的直播带货接力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