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优化“四项机制”

党建“红心”温暖“民心”

作者:华姝

“哪里设施坏了,随时去红色物业服务中心说一声就行。”“他们动作快,10多分钟就上门了。”连日来,天气晴好,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居民总爱到广场休闲玩乐,凑到一起便开始说起身边变化。

温馨舒适的生活离不开一群人的守护。旺家社区党委立足搬迁社区实际,建设红色物业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吸纳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群防群治好氛围。

在万山区,像这样的变化在各个社区随处可见。近年来,万山区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优化统筹协调、激励保障、为民服务、共建共治“四项机制”,让党建“红心”精准点亮群众“民心”,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红心感知民心 筑牢“红色堡垒”

“社区管家真的在用心帮我们。”从一开始的不好意思,到如今亲如一家,刘洪送与“社区管家”李声珍的缘分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家住仁山街道贵苑社区的刘洪送因意外造成身体残疾。两年前,刘洪送因病住院,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当时那个情况,一家人都很着急。”刘洪送回忆。李声珍得知情况后不仅到医院看望,还帮忙申请临时救助,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从此结下深厚的情谊。

“作为万山区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贵苑社区共有搬迁群众694户3382人。”贵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海介绍。万山区创新推出“社区管家”服务举措,在8个安置点配置94名“社区管家”,实现社区服务分块管理、区域到人、责任到人,精准服务搬迁群众。

同时,全区打好上下联动“组合拳”,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权力、责任清单,建立社区准入制度,制定15项履行职责、10项协助工作和8项减负工作清单。面向多类人员公开招聘,在配备148名社区工作者的基础上,再配选1名社区管家,有效解决社区力量不足问题,构筑“家门口”的治理服务体系。 红心联动民心 党员带头破题

从见到生人都张不开嘴,到成为1.7万余搬迁群众安心托付的“当家人”,何英的故事在万山搬迁群众中口口相传。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奋斗足迹,更是1.7万余名“村民”变“市民”的生动注脚。

“他们连电梯按钮都不敢碰,有的在阳台搭鸡窝,有的把绿化带翻成菜地。”回忆7年前,旺家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何英说。

着急上火解决不了问题。何英按照“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将社区4029户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用一本本“民情记录本”架起党群“连心桥”。

2021年春,何英成立“英姐工作室”,帮助照顾瘫痪丈夫的龙姐对接居家苗绣订单,为带着双胞胎的单亲妈妈杨芳安排社区托育工作。

“群众有需求,我们都服务,群众有需要,我们都帮忙。”如今,工作室就业地图插满526面小红旗,每面背后都是一个就业故事。

作为基层治理前沿,万山区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升级,推动民政、人社、综治等10个服务窗口下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简化服务流程,实行“一站式、一次性”办结。打造暖“新”驿站,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在“歇脚、饮水、如厕、充电”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

红心滋养民心 完善长效机制

每天早上8点,丹都街道龙生社区网格员黎绪开始穿梭在楼栋间问需于民,“3栋楼下路灯不亮”“5栋王阿姨家阳台漏水……”一个个看似琐碎的小事,正通过“吹哨报到”机制,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

近年来,龙生社区深度融合“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网格化管理模式,分类实行菜单式、订单式、派单式服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万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机制将党员、网格员、联户长等2400余人就地转化为“哨兵”,实现公家事、大家事、自家事“三事分流”治理,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26件;推动2035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开展常规联建、“双报到”工作,服务1.3万余人次,“哨声”成为党群联动的“集结号”。

与此同时,万山区大力推广“红色物业”治理模式,成立行业党委,组建“红色物业”党支部,吸纳在职党员、热心居民等担任互助员、调解员、宣传员,构建居民“点单”、三员“接单”、党组织“督单”的快速响应体系,推进社区与物业“交叉任职”,共商小区治理。

在凝聚社会力量方面,万山区以志愿服务联合会为抓手,培育11个志愿服务项目,联动500余名在职党员、新兴领域员工等担任联户长,打造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

“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万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旭介绍,万山区正以党建“红心”聚民心,办好群众暖心事,提高生活幸福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样本。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7-04 华姝 万山区优化“四项机制”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374.html 1 党建“红心”温暖“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