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苗族崇勇尚武,极富英雄情结。松桃苗族诗人龙险峰从中央民族学院哲学系毕业后任过松桃自治县文联主席、文化局局长、铜仁市文联主席,诚如其名,他一直在不断地征服一座座诗歌险峰,是诗歌高峰勇敢的攀登者,今年7月份他又在《民族文学》发表了组诗《寻觅英雄》。组诗《寻觅英雄》彰显了龙险峰的英雄情怀。
郁达夫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这句话,也被龙险峰在公众场合多次提及,龙险峰是一个富有英雄情结的人。《寻觅英雄》这组诗是乎又很好的反证了这一判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引领者,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英雄发挥了车头的推动作用。龙险峰对英雄有了哲学高度的思考,他用诗歌的形式,从文学的角度对英雄进行了浪漫的表达。这种表达不注重逻辑的推演,而在乎情感的体验,着力于诗歌艺术的再现。
龙险峰是怎么寻觅英雄并用诗歌再现和表达呢?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从大木村开始,从大木村的一副红军标语入手。在《大木村有条红军标语》中龙险峰如是写道“大木村有条红军标语/保存至今 笔画刚毅/每个字都有力地扎进民心/让大木村的百姓用心守护”。这条红军标语,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还笔画刚毅吗?诗歌的逻辑不等同哲学的逻辑,但这两种逻辑的本质是一致的,笔画刚毅是因为他扎进民心,有百姓用心守护。英雄的生命力,英雄的生命的维度,在于人民群众对红军标语或英雄的态度,在于人民群众的英雄情怀。红军的标语或人民的英雄永远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诗歌的形式表达出的哲理更有情感的温度,但也不失哲学的深刻,也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大木村有条红军标语》是组诗《寻觅英雄》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大木村有条红军标语》中,没有出现英雄二字,我们还是能够确切的感受到英雄在大木村的存在,这在于作者成功的运用借代这种修辞手法,红军标语借代英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必然要进行第二次艺术创造,仿佛感觉到英雄是人、是事件、是特定时空下的物。红军标语蕴含了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红军标语是英雄的载体之一。在《大木村有条红军标语》中,诗人是怎样认识英雄的呢?“守护了几十年的红军标语/如大木树 岁岁枝繁叶茂/托起爱的果实 让大木村的百姓/每每说起红军长征的故事/人人都露出骄傲的笑/大木村人人都拥有大木的品质/记得红军的爱/任凭风雨吹打/人人都用心/守护红军标语/百年千年不剥落不褪色”,人民的英雄,有对人民的爱;人民的英雄,必须扎根人民,才会枝繁叶茂,才会开花结果,才会繁衍不息,代代传承,永不褪色。显然这种英雄观,是很朴素的,是经得起时间浪花淘洗和检验的,浪花淘尽英雄?浪花岂能淘尽英雄?“大木村的红军标语就是一句话/简单得如大木村的大木/顶天立地 给大木村的人民/带来无尽希望”。英雄不复杂,英雄很简单,英雄很具体,英雄顶天立地,人民的英雄是人民的希望,时代需要英雄,人民需要英雄,英雄永不过时。
因为龙险峰富有英雄情结,所以他要《寻觅英雄》,诚心做一名英雄的寻觅者。“一条进村路/连接着昨天与今天”,这条路就是历史的轨迹,大木村是特定的历史空间。作者沿着这条路,试图走近特定历史时空,直抵大木村红军路过的时代,仿佛看到“那一双双草鞋踩飞的泥土/泥土里有军号吹出的星星”,仿佛听到“泥土里有石子撞击子弹的声音”。这样的语句很优美,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把视觉、听觉和幻觉成功融合在一起,特别是泥土里有军号吹出的星星,把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用至化境,让人觉得视觉表达听觉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在幻境之间,让人感到作者的英雄情怀“环佩叮当,款款而来”。“英雄无名/白果树上的白果/就是英雄的人名/落在村庄的土地上/任风雨浸湿/再长出一棵棵白果树/树上再长出人名/其中有人成了英雄/有人成为英雄的寻觅者/比如我就是”,这诗句成功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实写虚,虚实结合,表达哲理。英雄催生英雄,也催生出英雄的寻觅者和追随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循环不息。作者把自己定位为英雄的寻觅者,在点题时戛然而止,但英雄之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英雄的情怀,叮当作响,长久不息。
我觉得《大木村有条红军标语》和《寻觅英雄》构架了组诗的基本框架,是组诗抒情的坚实铺陈,是组诗起承转合中的起。《大木村有条红军标语》和《寻觅英雄》打好了英雄的底色,在这种底色之上英雄有他的时代特色。《拥有》反映出了当今有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追求英雄;《木屋》重在表达人们对英雄的仰慕;《星耀的祝福》或许重在表达英雄的延续和传递;《与一棵大树聚餐》似乎在日常的炊烟中,英雄会被无意或有意的遗忘,这种遗忘对作者来说是痛苦的,“我的悲伤比一只飞过大木的鸟的悲伤”。英雄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也许会赋予不同的含义,但是为大多数人民谋幸福而奋斗、而付出、而牺牲的底色不会变,就像红军标语,内容简单而红色的色彩却很鲜明。诗歌越来越呈现多解性,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同样,组诗《寻觅英雄》也是很让人多解的,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英雄内涵和英雄情感,但人民群众眼里的英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这种一致,才会让大木村的一条红军标语保存至今,才会让人民的英雄存活在人们的心里,这是我读组诗《寻觅英雄》的理解。
2023年的7月,党走过了102年的历程,在远离硝烟的今天,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英雄的情结被岁月淡化,诗人龙险峰发出了寻觅英雄的召唤,时代需要英雄,人们要善待英雄,更多的人不妨像诗人那样——“成为英雄的寻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