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的生命群像

——读聂洁《我在老鸹林——驻村帮扶手记》

作者:龙正舟

“读书是一场温柔的相逢——那些我们读过的书,早已在无形之中带我们跨越现实的边界,成为应对忙碌生活的底气。”看到这句话,内心澎湃一个声音,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读书必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聂洁作品《我在老鸹林——驻村帮扶手记》摆在书架上已经有些时日了,那时总是匆匆翻阅。此刻再次品读,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感悟聂洁的脱贫攻坚。聂洁是个有心人,她把自己在老鸹林驻村帮扶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文字中。她从经历者的角度把驻村帮扶的生活幻化成了一本书,一本书其实是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是穿越时空隧道的馈赠。《我在老鸹林——驻村帮扶手记》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她在老鸦林的生活;第二部分,写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村民;第三部分,写跟她朝夕相处、性格怪异的几位攻坚队员的故事。

聂洁是石阡人,那年她带领石阡作家到松桃交流,有幸认识她,从而有机会品读她的作品,《我在老鸹林——驻村帮扶手记》就是其中之一。经常看见她的文字在《铜仁日报·梵净山周末版》流淌。近段时间,刚好再次走进她的驻村帮扶,聆听她经历的故事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用文字烹煮的鲜美佳肴,在扎根乡土的生命群像中倾听时光流逝的声音,对于驻村帮扶,我想《我在老鸹林——驻村帮扶手记》就是最好的诠释,那是滚滚红尘中生命的启谕,她对微观视角下个体命运的深度刻画,从苦难叙事中诉说底层人物的生命韧性,进而描绘攻坚战场上扶贫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微观视角下个体命运的深度刻画

《住处》《室友》《夜里不敢独行》《高山之上》等篇章中,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驻村生活,没有住所只能借住在敬老院,她在敬老院,认识了相关的人,每天与这些人在一起,成了她关注的焦点。其实敬老院的老人或者年轻人都是不幸的,每个人就是一个故事。简陋的住所里,斑驳的墙皮成为日常背景,《室友》中写了老安,老安是个对工作对生活很细致的人,与老公聊天都是聊脱贫攻坚,找佐证材料,有时连做梦都是,在消失的周末中她们一起做了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脱贫攻坚吃住在村。从沉默寡言的技术员到开朗直爽的支教老师,在狭小空间里碰撞出别样的温暖与共鸣。《夜里不敢独行》中,那个喝酒的男人悲惨的遭遇是不值得同情的,在农村一个与村里格格不入的人,落魄的人一般得不到同情,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事,被无限放大,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作者在行走的路上恐惧与自我鼓励,将驻村工作者的脆弱与坚韧交织呈现,其实她所表述的内在感悟表面的叙述已经一目了然。《高山之上》对偏远村寨“殷家坡”的探访,那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更是对一个村寨的叙述,她以冷峻笔触揭露地理阻隔下的发展困境,让读者触摸到扶贫工作的真实质感。

每一篇是单独的故事,聂洁用脱贫攻坚的主线把每一个故事串联,让读者从中去感受印证时代的伟大,这些故事印证了她是参与者、经历者、见证者,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个体命运与伟大时代息息相关,在微观视角下对个体命运进行了深度刻画。

苦难叙事中底层人物的生命韧性

《夫妇》《住破房的老人》《哑女》等篇章聚焦弱势群体,构建起震撼人心的情感图谱。那对相依为命、即便身患重病仍努力劳作的夫妇,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生存希望,他们无儿无女,这样在农村是受歧视的,他们在孤独中碰击生活的渴望。“这是个叫人哭笑不得的老头,他原先是要写大字报告发我们的,现在写起了感谢信!虽然语句不通,但他的心情我还是读懂了。这个老农,他心里渴求改变,可谓实现了大部分。这是个情绪外露而又反复无常的老头,我对他表现出的热忱、兴奋,还需要保持必要的冷静——说不定哪天,某件事又让他不满,那时,不知会不会又要拿写大字报来威胁人。”改变和反复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思考,聂洁思考的仿佛也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思考的,如此语言让我们从中读懂了乡村,读懂了乡村人们的心灵。

“远远望去,孤立在那片庄稼地里,十分显眼,得知那里住着一对老人时,我吃了一惊——脱贫攻坚都已经进入总攻阶段的此时,竟然还会有人住这样的房子?”这是《住破房的老人》开篇的话语,从中我们感悟了作者的困惑,这也是我的困惑,随着了解的深入,老人是个残疾人,作者负责忙里忙外帮助他办理了残疾证,享受了该享受的优惠政策。我想这就是一个驻村干部的担当。住破房的老人,在四面漏风的陋室里守护着对故土的眷恋,他们守着的是生活,是搬不走的故乡。无法言语的哑女,通过手语与眼神传递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些人物身上,苦难被淬炼成直面生活的勇气,他们的故事不仅是贫困现状的注脚,更折射出人性中最本真的尊严与力量。聂洁用参与者的视觉,立体地把自己所看到的人,用文字把他们融入世界中,从所有的事情发展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当一切那么自然的时候,我们明白活着不易,聂洁在苦难叙事中突出了底层人物的生命韧性。

攻坚战场上扶贫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攻坚队长》《老王》《贾老师》《蔡院长》等篇章则书写了立体鲜活的扶贫工作者形象。“我们都不把我们的攻坚队长称队长,而是叫他‘金主任’,真名金广富,是乡农牧科技中心主任。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难得见到这位队长露出笑脸,据此认定这人有点阴,对他也就敬而远之。”这样的描写,那是攻坚队长给予她的印象,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接触次数的增多,慢慢地发现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用心用情在老百姓身上的好人。老王扎根村寨十余年,将半生心血化作蜿蜒的通村公路;贾老师曾是某乡小学老师,几年前改行,调到石阡文联和聂洁成了同事,他们来往不多,因为他们一起去老鸹林村脱贫攻坚,才交往密切起来。“贾老师脾气好,她的招牌表情是一张笑眯眯的脸,似乎从来不生气。”简单的描写让贾老师突然鲜活起来,或许贾老师曾经想用知识照亮山区孩子的未来,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教育的诗篇,人生的行走改变了她的轨迹,做事认真,特别是填写“四卡合一”得到了领导的表扬。蔡院长的故事让脱贫攻坚的日子充满了惬意,林林总总中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是一个个生命个体闪现的光辉。这些人物以不同方式诠释着“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构成了脱贫攻坚战最坚实的力量。

从大的方面来说,脱贫攻坚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线,实现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聂洁用文学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变迁,讴歌了形形色色人物的责任和担当。

聂洁把记录的方向融入她参与的真实事件中,老鸹林是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老鸹林的变化,可以从中看见贫困地区的变化。相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脱贫攻坚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电、网络等条件,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提升了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整本书通过对不同群体的细腻书写,编织出一幅宏大而真实的扶贫画卷。作者没有刻意渲染苦难,也未过度拔高英雄主义,而是以平视的视角记录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让读者在平凡中看见伟大,在困境中触摸希望,深切体会到脱贫攻坚不仅是数据的更新,更是无数生命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温暖征程。“如果没有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朋友,在随手翻阅这本小书时,能从中发现一点自己的影子,已足以令我欣慰。《我在老鸹林》,就是这段特殊日子的见证”这是她在序言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是经历者的情感独白,也是大地的声音。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7-11 龙正舟 ——读聂洁《我在老鸹林——驻村帮扶手记》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651.html 1 扎根乡土的生命群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