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龙开发区充分发挥科创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优势,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华电大龙
14年环保攻坚打造绿色标杆
“2010年,随着产能增加,企业生产废气、废水、固废等排污指标接近国标临界值,致使我们不敢放开手脚大抓生产,企业发展十分吃紧!”贵州华电大龙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华电大龙)副总工程师赵志忠回忆道。作为一家2006年投运的供电供汽“巨头”,与发电量、产汽量呈正相关的废物排放指标彼时已发出“预警”。
为了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华电大龙组织技术人才围绕支撑新能源发展、环保改造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2010年7月至次年4月,该公司投入7192万元对1号、2号发电机组脱硫系统进行增容改造,将公司设计适用燃煤硫份从3.0%增加到4.0%,扩宽了机组的适用煤种;2010年至2017年,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环保改造,较改造前,每年(按照每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计算)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724吨、氮氧化物562吨、烟尘225吨;2018年1月13日,又投资1.57亿元对两台300兆瓦装机量的机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时隔一年,大龙华电1号、2号发电机组陆续完成改造并进入168试运行(发电厂机组验收标准,即发电机组168小时满负荷运行测试);2019年1月27日,华电大龙成为贵州首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投运的火电厂。2025年,新一轮技改持续推进。技术骨干吴炳坤谈及“超低排放”技改项目时满脸自豪:“8个月改造期,我们团队休息不足10天,连第三方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最终被我们一举攻克。”
此外,华电大龙还投资超2000万元用于脱硝系统工艺改造,以尿素替代液氨,建设专门储存及反应尿素的厂房,消除液氨污染隐患。
汇成新材料
十年磨一剑破解世界难题
“锰渣处理曾是全球行业痛点。”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汇成研究院副院长董雄文介绍。10多年来,汇成新材料以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科学培养创新中坚力量,联合中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院校及相关企业,经不断钻研与实践,终于攻克技术难题并实现量产。2021年3月,建成“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渣制备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线”,实现资源循环、能效提升、标准引领三大突破。
董雄文表示:“如今这条生产线日处理硫化锰渣约200吨,产出锰金属量约20吨和镍钴金属量1吨。生产过程中,原料成本降低22%、用电消耗降低90%、耗水量降低50%,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近年来,汇成新材料采用“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循环”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如何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关键在人。
据了解,汇成新材料现已建立技术研究院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研发人员15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及省市级专家10人,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50余项,获得中国专利100余件、PCT国际专利2件;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近五年内还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拥有高纯锰系功能材料技术、湿法嵌锂合成高性能锰酸锂技术等多项技术储备和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渣制备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线,并主持和参与制定《电池用硫酸锰》《锂电池用四氧化三锰》《四氧化三锰》《蒸汽加热设备节能监测方法》《电解金属锰》等国家行业标准。
百思特
5000万技改锻造亩产冠军
“我们30亩土地创造了亩均产值超千万的业绩。”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路杰展示的成绩单令人瞩目,这家企业同样不断通过技改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贵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百思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为企业发展聚集更多优秀人才。同时,投入5000万元助力企业科技创新蓄势腾飞。2021年,百思特通过技术改造、增加自动化设备的方式,将锰酸锂材料产能扩大至2万吨/年;2024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展扩能扩产技改,产能由原来的日产12吨锰酸锂,提升到日产40吨,同时能耗降低40%,是目前大龙开发区亩均产值最高的企业。
“2024年,公司生产线技改扩能和光伏发电系统建成投用,有效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了产能,全年生产锰酸锂产品10200吨,完成产值3.1亿元,实现亩产值超1000万元。”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路杰说道,“2025年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产出锰酸锂6074吨,产值1.415亿。”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一直以来,大龙开发区紧扣“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高地、建设千亿级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以政策扶持为纽带,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企业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