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乌江波光映着德江县潮砥镇联盟村的山峦。年过六旬的张玉先穿上防蜂服,拎着收蜜桶,一步步向村后山坡攀去。蜂箱散落于脐橙林深处,那里藏着他上岸后寻获的新生计——养蜂。
“一年365天巡山看蜂,但我只在七八月份割一次蜜。”张玉先揭开蜂箱盖,蜜脾金黄欲滴。一年仅采一次的坚守,换来的是蜂群强健与蜜质的纯粹。
这份“甜蜜事业”背后,是一场生存方式的艰难转身。早年间,张玉先与众多村民一样,靠乌江捕鱼维系生计。十年禁渔令落地,世代相传的渔网与渔船黯然退场。
2024年初开始学着养蜂,做蜂桶、招蜜粉……边学边干,从零摸索,这位习惯了“水上漂”的老渔民,硬是在山野间闯出了一条新路。
“来!尝一口。”张玉先拿起一块刚采割出来的蜂蜜,递给前来购买蜂蜜的客人,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又激动地转过身道:“一百多桶,今年可试产七八百斤,卖得好的话,我还要再扩二十来桶。”
张玉先的转型,是乌江之畔无数渔民命运转变的一个缩影。退捕上岸的村民们收起渔网,在政策扶持下开垦荒山,数万亩脐橙、花椒与经济果林渐次铺展,畜牧养殖与林下蜂业等多元产业破土而出。
山,还是那一座座山;江,还是那一条碧绿的江。只是人们的生存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靠山吃山”的旧思想,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感召下被赋予绿色新内涵。
“我们全力为产业转型护航。”联盟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华表示,村委会正着力争取政策支持、技术帮扶与市场对接,为村民打响“甜蜜品牌”,消除后顾之忧。
从江面渔火到橙林蜂鸣,从收网上岸到逐花酿蜜,一个个蜂箱静卧于乌江岸边的万亩花海。这里酿出的何止是橙花蜜的甘醇!更是无数如张玉先的上岸渔民,以双手在绿水青山间写下的崭新生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