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保护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精神

作者:特约记者 孙菁

万山区积极采取措施,对红军桥、红军井等红色遗迹进行修缮保护,并将红色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在大坪乡大坪村,一条刚竣工的防洪沟从包面组延伸到龙门江组。一座老旧石拱桥矗立在防洪沟上,与其形成鲜明对比。村民在一旁的树荫下纳凉,闲聊着这座桥的故事。

“当年红军打土匪、打恶霸地主,路过在这里休整了几天,他们从对面坡上下来,这里坐满了人。”村民吴启应向大伙分享着从爷爷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这座始建于道光八年的石拱桥,原名“兴隆桥”,历经百余年风雨洗礼,承载着大坪村厚重的历史记忆。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中,红六军团主力在萧克将军的率领下途经此地。红军在此休整期间,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开展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运动,并在石壁上写下“均分田地”四个大字,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从此,这座桥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桥”,成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红色遗址,大坪乡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村民都深知红军桥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另一方面,组织专人定期对红军桥进行维护,确保其安全稳固。去年3月,为增强沟渠排洪排险能力,该乡启动龙门江到包面段防洪堤工程,保护红军桥的主体遗址成为乡政府和群众的共同责任。“从小就听爷爷讲红军故事,以前过的都是苦日子,多亏了红军路过打地主打恶霸,今天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幸福。现在我们每个村民组都在维护这个桥,不准任何人来破坏它。”村民吴启应的话语,质朴而坚定,代表了全体村民守护红军桥的决心。

“除了物质层面的保护,我们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红军桥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红色文化的活动,激励他们在工作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号召乡中、小学将本地红色故事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并在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等特定的节日里,组织学生参观红军桥,缅怀革命先辈,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大坪乡工作人员张觅觅介绍。

“我们从小喝这个井的水长大,听老人们说红军以前在这里喝水、驻扎过,我们要保护好它,环境卫生要保持干净。”在高楼坪乡高楼坪村贾溪龙组,村民刘组礼如往常一样正在红军井打扫卫生,以这样的方式守护这口充满红色记忆的井。

1934年,贺龙将军率部队进驻高楼坪乡,当时贾溪龙组正值秋旱,饮水困难。红军战士心系百姓,伸出援手,为群众解决了用水难题,这口井也因此成为当地发展革命力量的“源泉”。为感恩红军,当地群众把这口井取名为“红军井”。

2015年,该村将红军井纳入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小康寨建设项目”,并于2016年对其进行全面修缮。同时,组织村护林员、卫生员对遗址进行日常保护。

“我们修缮了地面,贴上了瓷砖,墙壁上画了壁画,增加了雨棚和栏杆。”高楼坪村监委主任杨建华说。

红色文化承载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今,万山区通过保护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灵,成为了全区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

“要充分发挥红军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推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化解矛盾,把斗争精神化作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属于新时代党员的奋斗篇章。”大坪乡工作人员汪萍的话语,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践行。

“我们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红色文化通过课程建设、研学实践、校园文化的方式融入到校园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高楼坪乡民族中学校长梁巨本说。

万山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更是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保护红色遗址、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7-15 特约记者 孙菁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821.html 1 万山:保护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