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江县枫香溪镇枫溪社区遭遇强降雨袭击,农田积水、灌溉水渠外溢,社区集体的入户果蔬轮作产业遭受重创。在这场与大自然的较量中,一个身影始终挺立在抗洪一线——贵州工程公司派驻枫溪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刘蛟龙,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
“水不会太大,不撤。”社区里一位78岁的老人固执地拒绝转移。面对老人的倔强,刘蛟龙一面联系其在外地打工的子女共同劝说,一面拿出手机向老人展示实时水位上涨的视频。“老人家,您看这水涨得多快,房子随时可能倒塌啊!”他声音哽咽却坚定,“政府会进行灾后重建补偿,您的财产我们一定保护好的。”经过刘蛟龙的耐心劝说后,老人被安全转移。这样的场景在洪水来临前不断上演,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预警提前看、物资速备齐、避险向高处、信号要醒目”的原则迅速启动突发应急预案,将每一位村民安全转移。
洪水退去,坝区积水成了新的难题。刘蛟龙自掏腰包垫资购买了8台水泵。“当时情况紧急,能及时把水排掉,让大家少受点损失,这点投入很值得。”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颗赤诚的心。水泵昼夜不停地运转,他的身影也始终坚守在堤坝上,连续几天未曾休息。“大家也都在投身到工作里面,根本顾不上累。脑子里面全是怎么安排排水,怎么协调人手,忙完那一阵才发现自己熬了那么久。”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
当被问及抗洪期间最揪心的时刻,这位平日里雷厉风行的驻村书记声音低沉了下来:“看到坝区产业被淹,老百姓的庄稼泡在水里,心里像刀割一样,只恨自己动作不能再快一点。”然而,让他动容的,是危急时刻社区里挺身而出的年轻人。“他们二话不说就冲上一线,搬水泵、守堤坝,几天几夜没人喊累。”工作队、村两委和村民们拧成一股绳,物资调配、人员安排环环相扣,没有耽误一分钟。
对于“驻村书记”这个角色,刘蛟龙有自己的理解:“是‘桥梁’也是‘挑夫’——既要把党的政策、公司的帮扶资源精准送到村民手里,也要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带上去;既要带头干、领着干,帮村里找路子、解难题,更要沉下心当‘村里人’,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
当重建开始,刘蛟龙最牵挂的,是如何帮村民把受影响的果蔬种植产业重新扶起来。“产业稳了,村民的心就稳了。”他计划联系农业专家排查大棚安全隐患,引进抗涝新品种,打通“灾后复销”通道,用实际行动践行“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的承诺。
洪水冲毁了庄稼,却冲不垮人心;淹没了田地,却淹没不了希望。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样的担当永远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