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德江县楠杆乡龙寨、长远和小寨等村的房前屋后、山林之间,群众们正忙着采割生漆。
一大早,割漆人便挎上竹篮,将漆刀、器皿、漆桶细心放好,再扛起木梯,脚步匆匆地踏上采割生漆的路途。生漆采集之难,正如那句俗语所言,“百里千刀一斤漆”,足见其艰辛程度。想要收获一斤生漆,割漆人往往要跋涉百里,在漆树上割下千刀。然而,多年来一斤生漆高达500元的市场价格,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千百年来,每到5月,当地割漆人便遵循时令,穿梭于山林间,让这门老手艺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生漆采割,不仅考验技术,更是对体力的极大挑战。采割季节,当地群众清晨5点多就起床,一直忙碌到中午12点才回家吃饭。饭后,来不及休息,又要立刻返回漆林。沿着割过的“漆路”查看,每个器皿里沉淀着指甲盖大小的生漆。收集时,他们动作小心翼翼,将生漆一点点刮进漆桶,生怕浪费一滴。而且,采割期限定在每年5月到8月,每棵树必须间隔5天才能再次采割,容不得半点马虎。楠杆乡的生漆生产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那时,楠杆所产生漆便作为贡品,专供朝廷达官贵人使用,“贡漆”之名远扬四方,还一度远销东南亚各国。《贵州府志》《德江县志》中,都详细记载着楠杆生漆的优良品质,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
后来,随着工业文明兴起,新型涂料不断涌现,生漆逐渐在大众视野中淡出。但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对生漆的喜爱和依赖却从未改变。作为绿色环保、防腐性极强的天然涂料,生漆在日常生活和传统工艺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家具、建筑装饰,还是传统手工艺品,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多的可收入一两万元,少的也有四五千元。”楠杆乡龙寨村党支部书记游代军介绍,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栽种生漆树,少则几棵,多则几十棵甚至上百棵,以此补贴家用。
鉴于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在龙寨、长远和小寨村因地制宜,发展起独具特色的生漆产业。漆农们传承传统技艺,在适宜时节精心采割生漆。为提升产业效益,当地还积极探索与市场对接的新模式,借助电商平台,与传统工艺企业展开合作,不断拓宽生漆销售渠道。如今,楠杆乡的生漆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更逐步走向广阔市场,为群众开辟出一条持续增收的新路子,让这门古老的手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