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石阡苔茶供应链质量

作者:田文勇  吴蔓  陈玉

在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竞争已从单一产品维度转向全链条效能比拼。石阡苔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典型代表,其供应链发展困境折射出我省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生产端的标准化缺失、销售端的价值传递断层、服务端的生态协同不足。构建“生产-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质量提升框架,探讨各环节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为石阡苔茶供应链转型升级提供系统性思路。

生产环节:标准化与可持续性融合

生产环节的质量提升需突破传统农业的路径依赖,构建“技术标准+生态价值”的双重驱动模型。标准化生产体系是解决质量波动的核心路径,其本质是将模糊的经验判断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规范。可持续性则是生产质量提升的理论延伸,需将生态理念融入生产体系,探索循环农业模式,通过间作套种、有机肥替代等实践降低环境负荷,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溢价。一是需建立覆盖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的全流程标准,形成“输入-过程-输出”的闭环控制机制。二是在种植环节,协同生产模式可通过合作社整合分散农户,实现农资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检测的标准化输出。三是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将农业生产从“黑箱操作”转向“透明化管控”,构建数据驱动的决策系统,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质量档案,从而在供应链源头建立信任背书。

销售环节:数字化与价值共创重构

销售环节的质量突破需重新定义“市场连接”的内涵。传统农产品销售受限于信息不对称与渠道层级冗余,导致价值损耗严重。一是将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结合能够激活碎片化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差异化产品线。二是市场细分要求突破同质化竞争陷阱,针对商务场景开发高端定制礼盒,融入非遗工艺提升文化附加值、针对健康需求推出功能性茶品、针对日常消费设计便捷化包装,通过社区零售实现高频触达。这种“金字塔型”产品矩阵的构建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效用函数的精准匹配。三是通过茶旅融合、沉浸式体验等服务设计,可将产品销售升维为情感联结与文化传播。打造文化体验中心,使消费者在参与中重构对产品品质的认知,这种“体验式质量感知”能够突破传统质量评价的物质维度,在精神层面建立品牌忠诚度。

服务环节:全周期服务与生态协同延伸

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突破“售后补救”的狭义认知,转向覆盖供应链全程的价值增值服务。服务供应链强调将服务作为独立价值要素嵌入供应链网络,一是需构建“基础服务+增值服务+衍生服务”的三层架构:基础服务聚焦物流效率与售后响应,解决产品交付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增值服务通过专业支持增强用户粘性;衍生服务则可探索跨界融合,开辟新的价值增长极。三是建立信任机制是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石,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将质量信息透明化,能够将“信任成本”转化为“信任资产”。四是建立质量保险机制,通过第三方担保消解消费疑虑,产业服务生态的构建需通过产业联盟整合多元主体,联合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金融产品,协同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化平台。这种“共生型”服务网络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使服务能力成为供应链竞争力的乘数因子。

供应链质量跃迁的系统性逻辑

石阡苔茶的供应链优化本质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微观映射。在生产端,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融合重构了质量生成逻辑;在销售端,数字化与价值共创重塑了质量传递路径;在服务端,生态协同拓展了质量增值空间。三者通过“标准牵引、数据流动、价值循环”形成有机整体,其启示在于:一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提升不能局限于局部改良,而需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包括技术标准体系、数据交互平台、服务售后系统等支撑要素;二是政策设计需重点关注标准协同机制、数字服务商培育及产业配套政策完善;三是利用系统思维推动供应链从“链条式”向“网络化”演进,推动石阡苔茶实现从地理标志产品向产业标杆的质变跨越,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理论范本。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3BMZ056〕、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黔教哲[2023]07号)、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RW131)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铜仁日报社  访问量

所有内容为铜仁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 2025-07-15 田文勇  吴蔓  陈玉 1 1 铜仁日报 content_65844.html 1 提升石阡苔茶供应链质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