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千年古茶树见证茶业从兴到衰再复兴。从唐宋贡品到濒临消亡,再到周恩来总理题词“前途无量”指引复兴,这片“活化石”孕育的苔茶,如今依托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叶子”,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篇章。
——千年传承,“活化石”见证兴衰路
在贵州东北部佛顶山南麓的石阡县,寒夜客来,一盏滚烫的清茶便是最温暖的待客之道。南宋诗人杜耒笔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场景,早已融入石阡人世代相承的血脉。
石阡苔茶香,飘荡千百年。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产可达十万斤。早在宋代,其味极佳的品质便已赢得宫廷青睐,成为贡品;百余年前,敏锐的商人更将其独特风味远销欧洲。
走进石阡的深山密林,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5万余株古茶树虬枝盘错,苍劲的树冠依然郁郁葱葱,被专家们珍视为茶树的“活化石”和茶树DNA的“活标本”。它们历经沧桑,至今仍可采摘鲜嫩的茶青,制作出香气幽长、滋味醇厚的古树红茶与绿茶,无声地诉说着石阡苔茶优异的遗传基因和源远流长的种茶、饮茶历史。
追溯源头,古老的《濮祖经》记载及后世学者研究推断,早在五千多年前,土著濮人便在这片土地上首次发现了野生苔茶(迨茶)资源。唐代茶圣陆羽也在《茶经》中盛赞“夷州”(即今石阡一带)等地茶“其味极佳”,足见当时制茶技艺已臻成熟。
宋、明、清历代典籍中,石阡茶作为贡品也被反复提及。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石阡苔茶在贵阳全省展销会上斩获优质奖章,《贵阳日报》亦不吝赞美:“茶味之美,则以石阡为巨擘焉”。
然而,这条茶路并非坦途。新中国成立时,石阡茶产业已陷入低谷。1950年统计显示,全县勉强维持生产的茶园仅1225亩,近7000亩茶园沦为荒山野岭中的野生茶树,茶产业奄奄一息。
转机来得很快。1951年,贵州省贸易公司石阡商店成立,专门负责购销石阡茶叶。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贵州办事处石阡收购组成立,国家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石阡茶产业开始复苏。
到1957年,石阡县所产“黔红”(红毛茶)达到约190.47吨,所制的青毛茶(绿茶)更是当时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茶叶标准样,品质获得高度认可。
1958年,对于石阡茶人而言是振奋人心的一年。为表彰石阡人民对国家茶叶事业的贡献,时任石阡县新华茶叶专业村支书谭仁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群英大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亲笔题词,并授予“茶叶生产、前途无量”的锦旗,这八个大字,如同灯塔,为石阡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此后,石阡茶产业在探索中前行。1974年,石阡县革委提出“村村有加工,队队(每个生产队)建茶园”的号召,全民种茶的热情被点燃。到1976年,全县茶园总面积突破两万亩,新建大型茶场和连片茶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叶产量一度攀升至近350吨。
1991年,乘着国家对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东风,石阡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为期十年的技术服务协议,开启“科技兴茶”的新征程。在国家级专家的指导下,2300多亩标准化茶园拔地而起,茶叶总产量达到450余吨,石阡茶业迎来第二次建设高潮。
——禀赋独特,“基因库”铸就长寿茶
石阡苔茶的独特魅力,源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时光沉淀的优异基因。石阡县地处北纬27.5°,位于被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带”上。这里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073.2毫米,年日照时数870.7小时,无霜期长达303天。
高海拔、低纬度、常年云雾缭绕的地理气候,完美契合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古老谚语,为苔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天然温床。苔茶品种本身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其“苔粗芽壮、持嫩性好、木质化速度慢”,幼嫩芽叶在气温升高时会呈现出独特的红紫色,故得名“苔茶”或“苔紫茶”。
目前全县保存的5万多株古茶树及其后代,保留着最原始的遗传基因,赋予了石阡苔茶强大的抗逆性、抗病性和广泛的适制性,使其成为挖掘选育现代茶树良种、打造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宝贵“基因库”和“芯片”级资源。2003年以来,石阡县高标准种植的苔茶茶园已达23.8万亩。
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权威机构检测,石阡苔茶富含钾、锰、锌、硒、铷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为突出的是其极高的钾含量(18000mg-28000mg/kg),使其赢得“石阡苔茶钾天下”和“长寿茶”的美誉。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高含量的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检测值高达11.21%,属于国内外稀缺的高EGCG茶叶。
深厚的茶文化是石阡苔茶的灵魂底色。这片土地上不仅孕育了佳茗,更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茶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茶灯”以其独特的形式演绎着茶乡风情,石阡苔茶传统制作工艺还是省级非遗,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匠心。
茶已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石阡罐罐茶”是最为古老的饮茶方式之一,许多长寿老人对此情有独钟,也是石阡农村家庭待客的基本礼仪。开年后制作头锅茶的“吃茶刨汤”,既是邀请亲朋贵客共享新茶的盛事,也蕴含着对丰收的祈愿和古老的茶祭祀文化。
此外,煎“油茶”、摆“全茶宴”、喝“姜茶”,以及蕴含在婚丧嫁娶中的“茶房”“茶礼”“祝米茶”等习俗,还有代代相传的茶歌茶舞、茶诗词、茶杂文和各种关于茶的美丽传说,共同构成了石阡独特的茶文化生态圈。 21世纪,是石阡苔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的黄金发展期。2008年,国家标准委员会将石阡苔茶列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项目,这是贵州省唯一覆盖县域范围的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2009年,石阡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认定为“中国苔茶之乡”,石阡苔茶同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价值获得国家层面的权威认可。此后,荣誉接踵而至。
——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先后荣获“全国茶叶百强县”“贵州三大名茶”等称号。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石阡苔茶深厚底蕴与卓越品质的有力佐证。
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正驱动着石阡苔茶产业不断升级,绿叶子真正变成富民增收的“金叶子”。截至2024年,一组组数据勾勒出石阡茶产业的壮阔图景:全县茶园总面积达43.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3.85万亩;拥有茶叶加工企业185家,29家通过SC认证。
茶产业像一条坚韧的纽带,紧密联结着2.87万户11.62万农民的生计。每年,数十万亩茶园吸纳群众务工达28万人次,帮助茶农实现务工收入约2.8亿元,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1450元。
产业规模稳居铜仁市首位,在贵州省名列前茅。2024年,全县干茶产量达2.951万吨,茶叶综合产值突破32.381亿元大关,近三年累计出口茶叶近200吨,创汇超8000万元人民币,茶叶产业已成为石阡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在坚守传统优势的同时,石阡茶企锐意创新,不断拓宽产业边界。围绕苔茶优异的理化指标,石阡持续深耕红茶、白茶等关键品类,尤其是以古树茶为原料打造的“阡芊美人”红茶,凭借独特风味在国内市场逐渐赢得声誉,红茶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稳定,形成石阡独有的风格。
敏锐捕捉市场趋势,石阡茶企积极进军新茶饮、新茶品领域。石阡县诚亿公司开发的两款新式茶饮,已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良友公司研发的系列茶饮深受游客喜爱。
石阡古耕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巧妙结合本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系列保健茶;而作为产业龙头的苔茶集团,专门组建了强大的新式茶饮研发团队,已成功开发出10余款试饮产品,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从五千年前濮人初识的野生树叶,到唐宋宫廷的珍贵贡品,从周恩来总理殷切期许的“前途无量”,到如今科技加持、惠及万家的富民“金叶”,石阡苔茶穿越漫漫时空,在佛顶山的云雾山川间生生不息。
这片承载着远古生命密码的茶树“活化石”,如今正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异基因、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与时俱进的产业活力,在新时代续写着绿叶生金的辉煌篇章,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深刻内涵。